无为白茶产业绽放新质生产力
茶香氤氲赋新章
无为白茶产业绽放新质生产力
当春风掠过八百里皖江,无为市的一垄垄茶田便化作翡翠游龙,蜿蜒缠绕在山峦之间。无为南濒长江、北依巢湖、既有高山密林、云缠雾绕,亦有濡须渡口、通江达海。自唐宋时期起,无为人民便以茶为业、以茶会友。北宋诗人梅尧臣游历三公山,留下“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的千古佳句;明代嘉靖年间《无为州志》首次明确记载无为茶叶的生产与贸易……无为白茶,是大自然馈赠给无为的瑰宝,更是这片土地上千年农耕文明与生态智慧的结晶。
无为市昆山镇采茶节
近年来,无为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白茶产业作为富民强业的重要抓手,坚持“生态立茶、科技兴茶、品牌强茶”的发展理念。如今无为正以白茶为媒,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浪潮中,演绎着从“荒山披绿”到“新质跃升”的产业升级新章节。
白茶托起富民梦
春阳渐炽,无为漫山茶树新芽吐翠,无为市2.54万亩茶海翻涌绿浪,其中1.5万亩白茶基地如碎银铺展,昆山镇、严桥镇、开城镇三大核心产区星罗棋布,构建起“三镇擎旗、百园争翠”的产业矩阵。47家新型经营主体如明珠散落,14个超300亩的示范基地蔚然成势,干毛茶年产量达336吨,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白茶产业已成长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三公山”“石婆洼”“绿发白”三大本土品牌矩阵初现峥嵘,17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见证着无为白茶从田间到“舌尖”的品质承诺。
无为白茶园
新质生产力激活生态动能
无为茶人深谙“好茶是种出来的”真谛,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在茶园书写生态与科技的融合篇章。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技术,建立全程绿色防控体系,太阳能杀虫灯如星辰散落,生物农药护航茶树生长,化肥农药用量逐年递减。创新的“鼠茅草种植法”更是构建“以草养茶”的循环密码,昆山镇核心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8%,茶山焕发新生机。
严桥镇省级“三化”示范茶园集成水肥一体化、智慧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亩均效益超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的茶产业联盟,引入宁井铭、李叶云等专家团队,攻克节水灌溉、生态防草等技术难关,开展技术培训30余场,推广机械化采摘、智能化加工设备,生产效率提升20%,科技之光照亮产业升级之路。
新质动能驱动市场
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双轮驱动,无为白茶品牌矩阵破浪前行。“无为白茶”荣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双金奖荣耀加冕国际茶博会。无为市连续举办白茶采摘节、映山红观赏季,年吸引游客超5万人次,“茶旅康养”精品线路将采茶体验、茶艺表演、民宿餐饮串联成珠,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破千万元,实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无为白茶园
近三年,无为市投入超4000万元专项资金倾注茶园基建、设备升级及电商中心建设,昆山现代农业园应运而生,茶文旅融合发展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绘就“茶山银芽映笑脸”的振兴图景。
擘画新质蓝图
今年初春,无为市举办的白茶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群贤毕至,与会专家及业界代表凝聚三大发展共识,共绘产业新篇。无为市将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施SC认证全链条覆盖;整合区域资源打造“无为白茶”公共品牌,确立“小众高端”市场定位;三产融合,开发茶食品、茶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茶旅综合体,延伸产业价值链。
航拍无为白茶园
如今,无为市“五大工程”蓄势待发,科技兴茶工程将推广智慧茶园管理系统,实现生产全程数字化;品质提升工程扩大绿色食品认证面积,攻关白茶深加工技术;龙头培育工程支持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培育亿元级茶企;品牌强农工程加强区域宣传,举办白茶斗茶赛、茶文化节;茶旅融合工程打造“茶香慢道”“茶山民宿”等特色项目,争创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
从昔日荒山披绿,到今朝茶香满园;从零星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无为白茶产业已化作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这片承载着千年茶韵的绿叶,正托着无为人民的致富梦想,在江淮大地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壮美画卷,让“无为白茶”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其探索实践,更为传统农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提供了鲜活样本,彰显着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澎湃动能。(赵倩)
编辑: 贾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