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公交”?

合肥日报  潘子璇 

  公交虽小,却是城市与市民交心的真实写照。每一条新线路的规划,凝聚着相关部门深入街巷实地考察、广泛收集民意的心血和成果。

  公交,是城市的“老字号”,它从传统中驶来,带着过去留下的温情与记忆,开往越来越人性化的“下一站”。

  一、“生命专线”的纵横

  在合肥,有一条特殊的公交专线,它往返于长丰县吴山镇与合肥市博极血液透析中心之间,27公里的路程,定点接送,风雨无阻,只为给家住偏远地区的透析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一条公交专线,架起了患者与血液中心的“桥梁”,诉说着城市的温暖与力量。一周三四次的透析,单趟近三个小时的路程,对于家住吴山镇的血液病患者来说,每一次去透析,都仿佛进行着一场与生命较量的“拉力战”,疲于奔命、身心俱劳。上个月,合肥公交集团开通的“透析专线”,为他们带去了希望。省去了“舟车劳顿”,得到的是“安心落意”。一趟直达,一路关心,一程风景,“透析专线”将人文关怀注入城市的毛细血管。

  在合肥,“透析专线”并非临时起意,也并不形单影只。据了解,“透析专线”是合肥公交集团“助医线路”的新拓展。合肥公交集团近年来开辟了助学、助企、助医、助农、助游等“五助”公交线路417条,其中,“助医专线”共有8条,日发919个车次,服务7家医院(院区),年均运送乘客近600万人次。

  “站台”到“院内”无缝接驳、“零距离换乘,下车即就医”,在合肥,公交助医的“生命专线”早已纵横交错,惠及大众,让市民在细微之处感受到城市治理的高度与温度。

  二、回归“服务于人”

  “透析专线”的受欢迎不禁让我们深思: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公交”?

  走在街上不难发现,公交车似乎变“小”了,变“少”了。在地铁延展、私家车保有量上升、网约车和共享单车规模增大的今天,传统公交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寻求转型,量体裁衣,是发展路途上公交改革的必答题。

  可喜的是,合肥公交正逐渐在探索中找到了它的“坐标”和“场景”。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社区公交”纾解了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助医专线”,以定点接送、精准服务,为就医患者带来温暖;穿行于万家灯火中的“夜游巴士”,让“乘着公交去旅游”成为合肥市民的新时尚;从骆岗公园出发,“幸福巴士”让传统婚礼变得更新颖与浪漫;从乡镇奔赴市里的菜市场,“扁担公交”载起了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不经意间,人们发现,传统公交并没有被取代,反而成了陪伴百姓日常的“小确幸”?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城市如何更新,有一点始终不会变,那就是公交姓“公”。

  回归初心,公交最重要的使命是为百姓的出行服务。当“大公交”的空载率升高,“迷你巴士”的出现实现了降本增效,用“瘦身”实现了更好地“强体”;当数字浪潮席卷,合肥公交集团在客服管理系统中接入DeepSeek智能助手,借科技之力让公交更“智慧”,实现对百姓的精准服务;当绿色之风吹拂遍野,合肥公交及时投运氢能公交车,2024年为全市近60万人次提供服务。这些改变,是城市公交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写照。

  三、下一站,新天地

  城市公交的下一站,驶向哪里?

  在一张合肥公交集团的“成绩单”上,一串数字热辣滚烫。“2024年,我们用全年3.03亿人次的出行保障、超1亿人次的免费保障践行着‘普惠性’的公交价值;这一年,我们用全年1800万人次的助企专线、高峰时日均1.9万人次的助学专线、全年超40万人次的助游专线、300路‘扁担公交’的助农专线、全年620万人次的助医专线践行着‘基础性’的公交价值;这一年,我们用30条兜底保障线(包括9条村村通线路)、全年应急疏散17万名乘客的成绩践行着‘兜底性’的公交价值……”

  其实,一切都已在悄然中作解。在这串数字中体现的,正是传统公交从单一的“交通工具”进化为融合数字智能、人文关怀、生态价值的城市智慧生命体的变革。城市公交的“下一站”,一定是充满温情、活力与创新的,是更加多元、更加合理、更加灵活的,它必将在守正与创新中,驶向一片“新天地”。

  公交虽小,却是城市与市民交心的真实写照。每一条新线路的规划,都凝聚着相关部门深入街巷实地考察、广泛收集民意的心血和成果。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公交,是展现城市文明的一部分。文明之所以文明,就是因为它既容纳了现代的行为方式,也包容了传统的生活习惯。

  未来“公交优先”的理念不会变,下一站,或许更精彩!

编辑: 李谷雨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