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服装产业“变形记”
从小作坊到产业集群——
祁门服装产业“变形记”
“从民房搬到闲置的办公用房,从闲置的办公用房搬到沿街商铺,再从沿街商铺搬到如今的服装产业区。”汪春林说,在过去的15年里,其先后搬了三次厂。三次搬迁,从小作坊起步的企业一次次成长。
3月12日,记者来到祁门县服装产业园,这里聚集着15家企业、67家个体工商户,汪春林的祁门县艺尚服装厂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祁门县艺尚服装厂的生产车间,72台缝纫机运行着,锁边、质检、贴标签……汪春林告诉记者,工人们正在忙着赶制一批出口的羽绒服。伴随着缝纫机的嗒嗒声,汪春林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以及三次搬厂经过。
今年43岁的汪春林出生在祁门县祁山镇高明村,初中毕业后便外出务工。在北京的一家服装厂,汪春林一干就是10年。在这里,勤奋好学的汪春林熟练地掌握了制衣的各道工序,并从学徒工成长为技术能手。
2010年,返乡的汪春林购置8台制衣机械,利用自家的民房,创办了艺尚服装厂。第二年,为扩大生产规模,汪春林将厂房搬迁至县城的一闲置办公用房,制衣机械增至20台。2015年,汪春林又将厂房搬迁至一沿街商铺内,制衣机械增至40台。
“商铺上方就是居民的住宅楼,因为消防、噪声等原因,被居民投诉了很多次。”汪春林说,除被居民的投诉外,令其烦心的事还有商铺的层高、柱子等给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型设备根本进不去。”
“像汪春林这样的服装加工类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当时全县共有104家。”祁门县科技商务工业信息化局局长何鹏说,这些小作坊散落在县城的小区、地下室和商铺内,给建筑、消防等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2019年,祁门县以“分类治理、疏堵结合”为原则,以“提升发展一批、规范整治一批、关停淘汰一批”为举措,启动了服装加工行业专项治理工作。同时启动的还有服装产业园项目建设。
2021年,总投资1.5亿元、占地88亩的服装产业园建成。园内新建及改造标准化厂房5万平方米,配备排水、消防、强弱电等基础设施,并提供仓储、物流、后勤保障等公共服务。
听闻服装产业园投入运营,正急于扩大经营规模和寻求专业厂房的汪春林成为第一批入驻者。“除部分乡镇外,县城主城区的服装类加工企业、个体工商户已全部入驻。”何鹏说,目前产业园入驻率已达100%。
伴随着散户们的集中入驻,专业的裁剪厂、机修厂等也纷至沓来,在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态势的同时,园区所赋有的降本、增效功能也释放了出来。
“自己购买裁剪设备,自己聘请裁剪的技术工人,每件衣服的裁剪成本大约4元钱,交给园内的专业裁剪厂仅需1元钱。”汪春林说,搬至产业园后,裁剪成本下降了近75%。
在产业园从事纺织机械维修的胡艳东说,以前每天从城南跑到城北,一天只能修三四台机子;现在不用出园区,一天可以修七八台。“粗略算了一下,可助园内企业、个体工商户节约机修成本近45%。”
除了裁剪成本、机修成本外,降低的还有物流成本。“园内的多数企业、个体工商户是为浙江杭州的企业代加工,产业园每天有10余辆货车往返于杭州。”祁门县服装产业园总经理汪县军说,同一个地方上下货可帮助园内企业、个体工商户降低近三分之一的物流成本。
为支持服装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祁门县适时推出多项扶持政策,在金融贷款、设备更新、人才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例如:对有资金需求且信誉良好的企业提供贴息贷款,对实施数字化改造的企业给予投资额不超过15%的奖励;每培训一名熟练工人给予1000元补贴等。
在园区赋能与利好政策的助推下,去年祁门服装产业园实现产值2亿元,上缴税收1000余万元。“过去三年,产业园内先后有13家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5家企业达到规模以上企业认定标准。”何鹏说。
在13家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名单中,就包括汪春林的艺尚服装厂。汪春林告诉记者,2023年、2024年艺尚服装厂分别纳税20万元、28万元。
“服装产业园解决了2100余人的就业,其中约45%的岗位是‘妈妈岗’。”祁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统辉说,服装产业园在盘活富余劳动力的同时,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
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今年2月17日,东邻服饰、拓路者服饰、韵芷绣针织等6个项目集中签约,即将入驻产业园。
除此之外,服装产业园的配套设施也在进一步完善。今年5月,2万余平方米的电商物流产业园便可投入使用。
“产业园将探索‘服装+电商’产业发展模式,努力开拓国内与跨境电商市场,让越来越多的服装在祁门产、祁门销。”谈及服装产业园的未来发展时,祁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贺正春表示。(记者 袁中锋)
编辑: 李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