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0”,“课间+”的快乐时光
3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池州市东至县至德小学。阳光下,伴着跃动的旋律,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洋溢着无限活力和蓬勃朝气。
这是东至县“15+30”课间改革落地生根的生动场景。
今年春季开学以来,东至县以“课间+”为支点将运动基因、创新因子与心灵滋养巧妙融入碎片时光,为孩子们调配出专属的成长“营养剂”。
“跑完两圈,脑袋不昏了,上课更有劲儿!”五年级学生凌子曦擦着汗说。
过去,许多学校的课间10分钟被调侃为“厕所社交”,如今,小课间延长至15分钟,大课间增至30分钟,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
至德小学的“阳光大课间”成为标杆:广播体操舒展筋骨,跑操队形变换如行云流水,俯瞰,呈现出“德”字方阵,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至德小学校长汪洋说:“时间调整后,学生日均体育活动超2小时,体质监测优秀率同比提升12%。”
课间延长并非简单“加法”。宏毅初中通过微调作息,将下午到校时间提前10分钟、放学延迟10分钟,既保障总课时不变,又让运动时间翻倍。
小课间的15分钟如何“玩出花样”?至德小学的答案令人眼前一亮。
科技长廊里,磁悬浮地球仪、声波鼓、机器人模型等装置吸引学生驻足体验。“原来鼓声是振动产生的!”四年级学生张凌岳兴奋地演示“声学打鼓”实验。副校长刘丽说,学校引入“科技大篷车”、创客课堂,让科学知识“触手可及”。
课间改革不仅关注身体,更呵护心灵。敬慈小学的“心灵港湾”成为热门打卡点:心理测评系统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预警信息实时推送;宣泄室里,沙袋、涂鸦墙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疏导游戏中,“袋鼠蹦跳”“合作造房”让内向的孩子打开心扉。学生王浩辰说:“这些游戏让我交到朋友,现在敢主动发言了!”心理教师刘三娜透露,干预后学生焦虑情绪下降超30%,班级氛围显著改善。
东至县的课间改革,实则是教育理念的深层变革。
该县教体局体卫股负责人陈方良算了一笔账:全县5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均体育活动超2小时,体育教师新增编制23个,改造运动场地18处,开发校本课程《东至传统体育游戏集》,“未来将打造‘一校一特色’,比如胜利镇中心小学的跳绳联赛、姜坝小学的师生共跳皮筋,让运动成为校园文化基因。”
编辑: 李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