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江淮】二十载“候鸟”服务暖人心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与往年一样,六安市医保局工作人员来到上海和南京。两市年逾古稀的老知青们早早带着过去一年的医疗费发票来到医保服务现场,不少工作人员和老人们已相识多年,他们对老人嘘寒问暖,仔细地整理核对发票,耐心地解答他们对报销流程、医保政策的问题。
这份“候鸟”式异地医保服务,是六安市医保部门与上海、南京两地老知青、老军工们延续了20年的“约会”。
上世纪60年代,上海、南京等地的一大批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大别山区,投入轰轰烈烈的建设浪潮。时光荏苒,这些老知青有不少退休后回到原籍居住。
“老人们的社保等仍在六安,每年异地就医报销给他们带来困扰。”六安市医保中心四级调研员袁家发告诉记者,2005年,有几位上海退休知青来电咨询回六安报销医药费的事宜,彼时的六安医保部门正好有工作人员要到上海办事,就与老人们约定时间,抽空在上海为他们办理了相关业务。
“从此之后,我们每年3月都安排工作人员前往退休老知青众多的上海和南京,现场为他们提供医药费报销、慢性病申报等医保服务,一干就是20年。”袁家发说,今年工作人员在两市服务了210余位老人,处理了5000余份发票,“20年里,我们服务退休老知青近万人次,为他们办理医药费报销4000余万元。”
“我在六安工作生活了半辈子,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每年他们过来给我们报销医药费时,还和我讲述六安的新变化,看到他们就和看到亲人一样。”79岁的老知青江德宝说。
袁家发告诉记者,2022年,他在为一位上海老知青办理业务时,听老人说起退休的时候党组织关系没有从六安转移到上海,细心的袁家发把这件事记了下来,回到六安后找到老人原本所在企业的留守处,通过协调将他的党组织关系转移到上海。“虽然这事与医保工作无关,但是多年相处,这些老知青把我们当成家人,我们也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袁家发说。
多年前,大部分异地就医的费用就可以联网结算了,但考虑到对老知青的帮困政策有其特殊性,同时老人们难以掌握联网结算的流程和操作,六安市一直坚持面对面为老人们解决问题。“对老知青来说,我们提供的远远不只是医保服务,更是一份来自‘第二故乡’的关怀,是老区人民对他们青春奉献的感恩之情。”六安市医保局局长李守富说,每年在上海、南京开展“候鸟”服务,有一些老人并不为报销医药费,他们只是想见一见久别的老友、见一见“第二故乡”的来客,一同回忆过去的岁月、了解六安的新变化。
“20年的坚持,我们用‘候鸟’服务搭起了山海之间的连心桥。目前,上海与六安对口合作,我们会进一步将这份服务坚持下去、不断细化,为老知青、老军工们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只要还有一位老人有需要,我们的‘候鸟’服务就不会停飞。”李守富说。
编辑: 李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