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东至:周氏家风润人心 文化之魂志长存

中安在线  王超 

  春晖漫洒梅城村,青砖黛瓦间流淌着百年家风的余韵。在周馥接官厅的雕花门庭前,身着迷彩的年轻身影整齐肃立,他们正是东至县2025年即将奔赴军营的90余名新战士。此刻,全国人大代表、东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丁德芬以铿锵之声,将周氏家族“培心地、积阴功、祛隐恶、端家范、谨言语、慎举动”的六句家训娓娓道来:“从寒门学子到封疆大吏,周馥一生践行修身齐家之道;其子周学熙以实业救国,创办启新洋灰公司打破列强桎梏;孙辈周叔弢将毕生珍藏的十万卷典籍无偿捐予国家……”新兵们凝视着展柜里泛黄的家书,仿佛与百年前的家国情怀悄然共鸣。

  这场浸润历史温度的役前教育,恰是东至县活化周氏家风传承体系、激活文化基因的生动缩影。近年来,东至县以“固本、传习、创新”为纲,织就文化传承网络:修缮周馥接官厅、周氏宗祠、牌坊遗存、孝友亭等6处历史建筑,建成周氏家风馆;在南京等地举办东至周氏文化现场讲座,创作情景剧《百年家风》,制作《寻迹周村》《聆听周村》《追风》等一系列的家风专题片、微电影;将家风元素融入基层治理,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孝亲模范”评选等,号召道德模范代表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巡讲,积极参与化解家庭矛盾纠纷,让传统文化照进现实生活。

  2025年春节前夕,持续三天的东至县周馥故里“传家风惠桑梓”文明实践主题文艺汇演暨文明集市活动广受关注,梅城村“两委”成员身着素袍吟诵《历史的遐想》,“蓬门小户有书香,百年家风美名扬”的声韵不绝于耳。30岁的赵强也被周氏家风的魅力吸引而来,对此感触颇深:“周氏家族从不缺民族栋梁,周骥良毅然放弃优渥生活投身北平地下党,功成后不断延续革命精神,穷尽余生书写那段峥嵘岁月。他让我明白,所谓传承,是让血脉里的精神在新时代破土新生。”

  文化浸润如春风化雨,催生着“精神之芽”。新兵金汕鑫在周馥接官厅的留言簿上写下:“触摸先辈的砚台,仿佛听见百年前的晨读声。建功立业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日日躬行。”这样的感悟并非个例,据统计,近三年尧渡镇入伍青年中,68%主动申请戍边,9人荣立三等功,2人荣立二等功,1人获二级表彰,荣誉簿年年刷新。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精神火种生生不息。当人们在周馥故里聆听讲解,声浪惊起檐角铜铃叮咚,仿佛百年前周馥督办永定河工程时的铿锵足音。传承家风文化的种种实践,让相隔百年的一代代人开启了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诚信、勤奋、创新、担当”等核心价值观变得鲜活明亮。

  近年来,东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打造周氏家风实景课堂,连接周氏家风馆、周馥故里、袁家山学馆、敬慈园、母仪馆等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市民教育、文化创作、文艺展演、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先后接待海内外参观者逾20万人次。东至县以周氏家风为起点,持续挖掘本地优秀家风家训,新建和升级一批家风馆,编排凸显家风文化的文艺作品,这种古今交融的实践,让尘封的家风家训焕发时代光彩,同样证明出: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展览馆里的标本,而是滋养精神沃土的活水之源。

  如今,周氏家训在课堂广为吟诵,社区调解室拟借鉴周氏家规“息讼端”创立新时代基层治理品牌,建设周学熙公园、建立家风文化示范基地等提案持续推进……这些具体而微的生活图景,正将“爱家爱国”的价值追求,转化为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密码。

编辑: 严静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