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携手,深情守护古汴河

安徽日报  记者 何雪峰 

  在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宿州市泗县段,人们经常看到一位古稀老人骑车来回转悠,时而停下拍照,时而捡拾垃圾,时而主动为游客解说。这位老人便是泗县原文化局退休干部张永平。

  “运河之畔的水土流失问题是我最关注的。”张永平说,运河两岸是农田,耕种时稍不注意,就会破坏运河本体。一有空,他就去运河边,仔细查看水土情况,发现违规取土等问题就及时制止,并用手机拍下传给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附近农民都认识这位博学又较真的老人。

  张永平时常来到运河边走走看看,漫步之间总爱哼唱歌谣:“古汴河的水,清又甜呀,是咱家乡幸福泉哟……”

  出生在运河之畔的张永平与运河有不解之缘,自打懂事时起就立志守护运河。

  泗县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运河文物,有许多都是张永平抢救下来的。上世纪70年代,县里对运河进行清淤,从河道中出土了很多唐宋时期的沉船,沉船上的铜钱、瓦罐、瓷器等物品被一些人拿回了家。年轻的张永平领着县文物保护部门的同志挨家挨户走访,连夜追回了大量流落的文物。

  为了给古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营造氛围,2008年4月,张永平组织“泗州作家古汴行”活动,带领30多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步行沿途考察了大量文物景点,发表诗歌散文数十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泗县古运河的关注。

  2011年起,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成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段。张永平多方搜集运河史料,潜心研究运河文化。如今,现存的泗县大运河史料很多都是由他搜集整理,县博物馆里的运河文化介绍文字也大都出自他之手。

  张永平的儿子张伟也是一位“运河通”,经常陪着父亲一道义务巡河和宣传运河文化。“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故事,带着我走过泗县古运河的每一段河道、每一座桥梁,让我对大运河的感情融入了血脉。”站在古运河边,张伟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记忆溯流而上。

  为传承运河文化,张伟选择到安徽大学文博专业学习,毕业后回到县里从事文物保护和运河文化搜集整理工作,成了和父亲一样的运河“守护人”。与父亲当年连夜追回文物相比,张伟的守护多了惊心动魄。

  2012年,在某高速公路修建工地上,施工人员准备将浇筑好的混凝土桥墩打入运河河坡。得知消息的张伟火速赶到现场,挡在打桩机前叫停施工。此后,施工方将桥墩的位置向南移动了5米,使运河主体文化层免受破坏。

  今天的泗县运河,绿树成荫,果树飘香,然而,十多年前,运河堤岸满是猪圈、旱厕和简易棚,粪污直排,垃圾乱堆。整治期间,张永平父子和大运河申遗办的工作人员一道不厌其烦地逐户上门宣传动员,周边群众都深受感染,纷纷参与到运河的保护中。整治后的运河,水清岸绿,成为休闲、纳凉、散步、骑行的好去处。

  2014年6月22日,是张永平父子最高兴的日子。这天,公布了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消息,其中就包含通济渠泗县段这条“活运河”。

  如今,泗县运河主题文旅活动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大运河成为当地文旅“金招牌”。在一些重要的文旅宣传推介活动中,张永平常受邀担任“第一解说员”。

  “泗县古运河最宝贵之处就是完整保存了下来,守护运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张永平说,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爱河、护河行列,让生生不息的大运河绽放新光彩。

编辑: 黄曼曼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