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观察丨数智“两回收” 撬动“大生态”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长三角腹地的皖东平原,一场关于农业废弃物治理的数字化革命正在悄然上演。3月13日,安徽省供销集团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暨“两回收”数字化回收网点观摩座谈会上,明光市“两回收”数字化管理模式引发全省30个县区农业农村局40余名代表的关注与热议。
那么,废弃农膜与农药包装废弃物究竟如何实现高效回收处置?安徽乡村振兴电商联盟调研采访组深入明光市古沛镇一探究竟。
创新回收模式:“智能终端+移动云车”双轨并行
走进明光市,回收模式的创新成果随处可见。这里为农业废弃物回收提供了两种选择: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无论小农户还是种植大户,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对于小农户而言,定点回收无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以前这些农药瓶子就像烫手山芋,扔在田里怕污染,堆家里占地方,现在有了回收点,方便太多了”在古沛镇的数字化回收网点,村民李大伯掏出手机扫码开箱,熟练地将收集好的农药瓶倒入智能收集柜。
这样习以为常的场景,在五年前简直是难以想象的。2019年明光市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开始探索“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创新模式,2024年8月引入合肥绿叶生态园林集团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数字化回收模式,推广应用智慧农业数字终端。现如今已在17个乡镇农技站设立了定点回收网点,并配备87台有编号的智能收集柜。智能收集柜如同散布在乡间的“绿色驿站”,每周三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小农户。
但对于种植大户,上门回收则是贴心服务。古沛镇种植大户柏祖皓:“以前用过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只能堆在田边,既占地又污染环境,而现在用手机点单上门回收,就像叫快递一样方便。”
如今,种植大户只要在线上“点单”预约,线下就会迅速“接单”并派工作人员驾驶封闭式清运车,按“下乡”工作法,沿固定线路到路口、田间地头上门回收。
为了让这套回收模式真正扎根落地,古沛镇农技站站长张林说:“我们通过广播、会议、微信、短信等方式,让农户从最初的无所谓,逐渐转变为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回收工作。”
真金白银的激励:让环保可“变现”
“以前觉得这些东西扔了就扔了,现在还能换钱,当然要积极收集起来送去回收了。”一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有偿激励制度的成效。
在明光,每一片农膜、每一个农药瓶都能兑换“真金白银”。按农药瓶3元/公斤、铝箔袋5元/公斤、地膜1元/公斤的回收标准。农户通过智能收集柜或“移动云车”投递后,就能实时收到回收金。回收金由绿叶集团先行支付,财政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结算补贴。
在“两回收”数字化回收网点观摩现场,广德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生态能源中心主任肖兵海注册体验后,看到支付宝到账金额,不禁连连称赞。“系统自动结算,回收金秒到账,比卖粮食还快,老百姓肯定热情高涨”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速度快”的奖励机制,彻底改变了农户的行为模式。
为了进一步放大激励效应,明光市还将回收数据与农村信用体系深度融合。具体来说,按照农户回收废弃物后在支付宝所获得的兑付资金来折算,每10元就可以积1分信用分。农户每积攒到50个信用分,就能兑换1颗信用星。而农户每获得1颗信用星,银行部门就可为其授信3万元的生产贷款额度。农户每积累到3颗信用星,信用等级就提升一级,起始等级为C级,每提升一级信用等级,授信贷款额度就会增加10万元。当农户的信用等级达到A级时,可获得的授信贷款额度高达50万元。
简而言之就是信用积分达到一定水平时,不仅能够提高农户的信用贷款额度,还会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和信贷支持。“环保能赚钱,这生意可真划算!”这是不少当地人的心声。
数字赋能: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治理”
在明光市,数字化为农业废弃物回收带来了质的飞跃,操作便捷快速便是一大显著优势。
农户通过简单的扫码,就能将废弃物投入智能回收设备,自动完成称重,全程方便快捷。而且,数字化回收系统与农户支付宝账户绑定,1秒钟实时到账,实现了“自动识别、自动称重、自动上传、货币结算、实时到账”智能回收全过程,与人工回收的繁琐流程形成鲜明对比。
为确保清运处置规范有序,明光市搭建“两回收两利用数字化平台”,相关部门通过平台可实时掌握各回收点废弃物产生量、回收量、清运及处理进度。“平台就像一个指挥中心,让我们对整个回收处置流程了如指掌,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明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这个平台还具备强大的信息传输功能,能实时接收全市各乡镇网点回收数据信息,并同步传输至“安徽省农药数字监督管理平台”,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跨业务的数字服务共享应用。从回收到处理,数字化系统实现了全流程追溯,解决了人工回收追溯难的问题。
安徽省供销集团副总经理刘松介绍道:“‘两回收’数字化回收模式,是基层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通过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数字化管理结合,建立‘县(区)——镇——村’三级回收体系,展示了‘一张图、一张网、一个平台’数字化网络处理新经验模式。这一模式解决了传统回收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以数据赋能实现精准监管和长效运行。”
如今,在明光市的乡村,整洁的农田上很难发现农业废弃物,废旧农膜和农药瓶回收率也逐年提升,2024年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93.08%和86.13%,处置率为100%。明光市的成功实践,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借鉴,生动展现了“小回收”撬动“大生态”的无限潜力。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淮河平原,又到了每周周三,古沛镇的智能回收柜已闪烁着绿色指示灯。李大伯将第28次投递的农药瓶推入箱体,手机随即收到5.3元回收金。这个普通的操作场景背后,是明光市构建起的农业废弃物治理生态系统——从田间到云端,从指尖到心间,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千万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当绿色成为皖东大地的主色调,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安徽乡村振兴电商联盟调研采访组 吴秀梅)
编辑: 潘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