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法院善意执结一装修合同纠纷案件
“法官,装修公司连电话都不接!”面对申请人李某的焦急,执行干警翻开执行日志本上的待办事项,在“装修合同纠纷”上画了星号。
近日,田家庵区人民法院通过刚柔并济的执行方式成功化解了一起矛盾激烈的装修合同纠纷案件,让因装修质量问题“剑拔弩张”的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双赢效果。
执行日志里的民生温度
当执行干警接到李某递交的执行申请时,卷宗里附着的照片触目惊心:屋顶开裂的石膏板、色差明显的柜门、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这不仅是价值数万元的装修纠纷,更关乎一个普通家庭的安居梦。
装修纠纷看似金额不大,却往往牵动群众的切身利益,执行干警深刻的明白其中的道理。
次日清晨,干警们便带着判决书出现在涉案房屋,用卷尺丈量裂缝长度,打开手电筒仔细查屋顶裂缝,用色差卡对比柜门色差,逐项记录了10处待整改细节。在沾满灰尘的施工现场,干警的执行制服逐渐蒙上白灰,但执行日志上的数据却愈发清晰。这些图文并茂的现场记录,成了后续解决案件的关键依据。
企业走访中的司法智慧
“我们也有苦衷。”面对执行团队的突然到访,该装修公司负责人王某满腹委屈。“我们也不想误了工期的,公司有一个瓦工摔断了腿,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干警们敏锐捕捉到矛盾的症结,如何在维护司法权威的同时又能不影响企业发展呢?
执行干警先是对王某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其违约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再与他一起对企业困境进行理性分析……
三个多小时过去了,当听到“折价赔偿”“自行修复”等柔性方案时,王某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五千元背后的双赢智慧
在法院谈话室里,两人就如何解决问题展开讨论。李某指着照片里的房屋裂缝,要求全部重做,颜色必须保持一致。王某则抱怨说没法施工,已经刷过乳胶漆,没法保持颜色一致。眼看着双方僵持不下。
就在李某称原本包在装修合同里的垃圾清理项目,是自己花了500元找人清理的时候。执行法官顺势提议,剩余的装修事项仅剩下修复问题,被执行人能否折价赔偿,由申请人自行找人修复。双方当事人当即一致认可。最终达成“5000元折价赔偿+申请人自行修复”的方案,既守住法律底线,又考虑执行实效。
执行手记
该案件执行干警表示:“小案件连着大民生。我们通过执行日志工作法固定事实,运用利益平衡法则寻找最优解。既彰显司法力度,又传递司法温度。”
编辑: 程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