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

安徽日报  杨洋    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共安徽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指出,全面提升安徽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国际传播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安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我们要依托安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着力打造体现民族性、全球性、包容性的安徽国际传播格局、矩阵和生态,全面提升安徽国际传播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展现徽风皖韵独特魅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从“一元”向“多元”拓展国际传播主体。一要构建多元联动的国际传播主体格局。加强战略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多元联动的国际传播主体“大合唱”格局。二要夯实国际传播中心主阵地。发挥自有主流平台在媒介生态中的影响力,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积极推进海外媒体建设,在Instagram、YouTube等海外媒体开设账号,并借助国家主流媒体海外平台积极发声。三要打造国际传播的融合媒体矩阵。注重当下媒介生态中的媒介融合与整合,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专业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关系,推动平台一体化建设,壮大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的生力军。

  从“引才”向“育才”搭建国际传播智库。其一,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外宣工作者。这就要求引进和培育的安徽国际传播人才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同时有着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把握国际传播规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时间节点、不同情况进行舆情研判和科学预测,为安徽国际传播服务。其二,打造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队伍。这样的人才队伍既要有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精通传媒技术的研究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也要充分发挥皖籍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在皖的外国留学生、国际专家、外国媒体记者的作用,还要加大对民间国际传播人才培育力度,鼓励和支持安徽民间传播力量。其三,改革人才管理机制体制。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和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育标准,不断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发挥高校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方面的突出优势,立足时代变化和现实需求,培养出政治素养与业务本领并重、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并举、前沿技术应用能力与共情传播能力并行的新型国际传播人才。

  从“扁平”向“立体”丰富国际传播内容。面对国际舆论场海量内容,必须把“我们想说的”和“他人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叙事内容。首先,从小切口入手,做到以小见大。用小故事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成就,用小细节折射江淮儿女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用小人物透视安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用小视角吸引和打动海外受众,将“好内容”转化为“好反映”。其次,从大全局入手,做到潜移默化。整体性、全局性传播不仅能增强国际传播的聚合效应,同时也能产生更多的传播附加值,使得非核心内容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国际受众。如在安徽取景拍摄的电视剧《承欢记》《六姊妹》等中融入了诸多安徽元素,伴随着这些影视作品的海外播放,安徽元素也跟着一起出海传播。最后,从标识度入手,做到神形兼备。传播主体可以对安徽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绚烂的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徽文化、文房四宝、黄梅戏等,要打造更易于融入国际话语体系的安徽形象IP,打破国际传播语言转化的障碍,实现即时推送、即时读取的传播效果。

  从“触达”向“触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触达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引起受众的触动。一方面,对标受众群体,注重运用国际表达。这就要求贴近受众群体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话语表达等,用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安徽篇。重视市场力量的驱动,通过技术升级和形式创新,进行分众化精准传播,提升安徽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聚焦共通情感,寻求情感共鸣点。要充分尊重海外受众的价值理念和审美情趣,探求情感共通点,通过共情引发共鸣,借助共性话题和共同价值追求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同时,深化双向对话,积极回应受众关切。应从单一输出向双向奔赴进行转变,积极回应受众关切和及时回复受众的网络评论。此外,还应树立国际合作意识,搭建更多与海外受众、国际同行对话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安徽国际传播的朋友圈,形成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的合力和效应。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VRC185]研究成果)

编辑: 章嘉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