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文学版权保护亟须加强
去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角度,提交了关于“加速网络文学出海、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案。提案指出,随着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文化形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人工智能为网络文学翻译带来创新增量,但AI翻译也面临着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小语种语料储备不足等诸多挑战。同时,网络文学在海外市场的侵权问题频发,给创作者和出海机构造成巨大损失。对此,吴义勤表示,推动网络文学出海,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结合新技术、不断提升文学翻译质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版权保护工作。
一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在创作质量、传播广度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贡献。人工智能在网络文学创作、翻译方面是否也面临着新的问题?网络文学在版权保护方面又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带着这些问题,2025年全国两会前夕,记者采访了吴义勤。
随着近年来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模型的接续问世,由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作品不断涌现。一时间,人工智能参与文学创作在文学界、学术界引发争议,不禁让人思考,作家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到底有没有情感?文学的未来路在何方?
在吴义勤看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工具,为网络文学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新可能,也增添了强劲活力。网络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将更加多元,网络文学在生产、传播、运营等诸多方面都面临新一轮变革。
首先是一系列人工智能写作平台的出现,使得人机协同创作的趋势空前加强。人工智能写作平台的出现整合了相关资源,提供了大量的词汇语料库,既方便创作者搜集、查找资料,也不断为创作者提供灵感支持,成为网络文学作家的重要助手,或将开启全新写作模式。同时,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网络文学受众的精准定位和分析,能够使网络文学平台在细分市场中更好地服务读者。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有别于人类编辑的个人情感和阅读喜好,不会为个人倾向所干扰,在许多创作者看来具有更公正的阅读视角。由人工智能分析、筛选,平台再给予作品不同的推荐方式和流量扶持,这或许将是日后网络文学平台运营的基本模式。此外,在去年提案的基础上,结合对2024年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情况的观察,吴义勤注意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络文学翻译带来新的机遇。人工智能翻译工具可以承担大量作品的海外翻译工作,使得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快速抵达海外读者成为可能。
实践越来越证明,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日益成为一把双刃剑。在文学创作领域,人工智能带来的直接挑战是版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加强版权保护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这既关涉广大文学艺术科技工作者的权益和版权产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也关涉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吴义勤表示,当前最现实的一个挑战是人工智能生成文本主体版权归属不明晰。一方面,人工智能依赖本身的逻辑运算和庞大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语料库来源内容面临是否合法的质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数据库中的作品,许多并未取得作者本人授权,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版权归属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人工智能工具不仅对数据库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而且往往基于社会热点和读者兴趣点进行创作,生成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生态平衡的打破,以及人工智能作品的原创性争议,极易引发原创者的焦虑和抵制情绪。加上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网络文学盗版乱象频出,作家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犯。
面对愈发严峻的版权保护态势,吴义勤表示,我们不仅要在未来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建立有前瞻性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版权保护相关标准的研究与细化,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等,也要发挥行业优势,提高版权保护的专业化水平,如加大对人工智能开发者的版权执法检查与版权保护安全评估监管力度;同时,还要完善技术支持,如开发更高效的数字指纹技术和使用区块链技术,让每个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作品享有独特的数字身份,可追溯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来源,保证人类原创作品和人工智能创作作品的版权。
总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版权保护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需要切实推动多方主体共建充分尊重和保护版权的网络清朗空间,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俊平)
编辑: 蔡梦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