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 蓄势攀升 高质量发展展现大作为
长江铜陵段上行和下行的船舶密布江面。近年来,铜陵整合港口仓储、集装箱运输等多种业务类型,增强港口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港口升级转型,助推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储著传 摄
铜陵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图为在位于铜陵经开区的Syrius炬星科技铜陵研发生产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对自主移动机器人产品进行成品组装和综合测试。储著传 摄
作为工业城市的铜陵,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出圈”。图为航拍镜头下的“铜官山1978”文创园。潘伟 摄
铜陵积极培育文旅龙头。图为铜陵犁桥水镇夜景。陈晨 摄
行走在铜都大地,项目建设热潮涌动、产业发展活力迸发、文旅消费旺盛红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乡村振兴生机勃勃、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无论是目之所及还是身之所感,处处可以感受到发展的活力。
站在新年的起点上,转动2024年的铜陵经济社会发展卷轴,一幅向上、向新、向优、向暖的画卷跃然眼前。
这一年,铜陵经济发展挺进第一方阵。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5%,增速居全省首位,位列长三角41市第4位,创近年来最好位次。预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这一年,产业能级实现整体跃升。科技创新连续两个季度位列全省前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60%,均居全省首位。
这一年,项目攻坚取得累累战果。参加省开工动员项目开工率、纳统率、投资完成率分别达100%、97.8%、91%,居全省第1、第4、第4位。
这一年,创先争优斩获亮眼佳绩。14项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再创历史新高。
不同的视角,同一个答案。全力以赴拼、使劲往前赶的铜陵,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创先争优,展现大作为。
创优环境
经济发展提速向好
“1600万元退税款的快速到账,有力推动企业年产20000吨超薄电容薄膜、8000吨再生粒子生产线顺利上马。”提起获得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安徽龙辰电子科技公司财务负责人张晓云说,退税款的快速到账,提振了投资信心,接下来企业将拓展新的生产线。
位于铜官区的安徽龙辰电子科技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容器用聚丙烯薄膜的企业,一期投资5.56亿元,资金需求量大。铜官区重大项目税务“首席管家”团队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该公司纳税信用等级为M级,除此之外,其他条件均符合增值税留抵退税优惠政策。经进一步研判,税务人员发现该企业纳入纳税信用管理时间已满12个月,于是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并启动“纳税信用复评机制”,上门辅导企业申请纳税信用复评,帮助企业将纳税信用级别从M级调整为B级,并辅导企业享受小微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推进企业早投产、快达产。
企业的点赞,是铜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缩影。2024年,铜陵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市级营商环境局,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提振民企信心,以实干实绩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年,铜陵深入开展有效投资攻坚行动,完善“星期六会商”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问题事项超300个,实施省重点项目56个,世界首条万吨级呋喃二甲酸生产线、得壹锂离子动力电池二期、博芯微半导体气体分布盘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景昌宽厚板一期、旭创高端光模块产业园三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坚持助企纾困与培优扶强并重,扎实开展“亲清有约 ‘铜’心助企”专项行动,推动联企服务全覆盖;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等政策,扩面提效“免申即享”,兑现各类涉企政策资金超19亿元,减税降费退税超30亿元,降低企业成本64.4亿元。加强金融供需对接,创新推出“工业成长贷”“公积金信用贷”等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28亿元,续贷过桥资金扶持企业195户,争取工业领域技改再贷款金额全省第一。
去年,铜陵新增上市企业数居全省第2位,上市公司总数达13家,全市到位直接融资超120亿元。8家企业上榜安徽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四上”民营企业1680户,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占比较去年提高13.1%,民营经济税收收入同比增长4.7%,占全市税收的61.6%
铜陵还召开圆桌会议,扎实开展“徽动全球”出海行动,政府主动“牵手”外贸企业走出去,帮助外贸企业获取更多展位、争取更多订单。
去年,铜陵港集装箱吞吐量、外贸进出口吞吐量分别增长25.6%、25.4%;皖中南B型保税物流中心一线进出口货值增长2.6倍,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进口量增长59%;全省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全球保税维修业务获商务部批准;4家企业获评“安徽出口品牌”。去年1-11月份,铜陵进出口总额905.56亿元,增长22.37%,增幅居全省第1;出口额170.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增长111.5%;民营企业出口保持40%以上高速增长。
创新引领
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在枞阳经开区新楼园区内的光华铝基产业园生产车间,生产线马力全开,历经数道工序,一件件铝锭、铝棒顺利下线。最终,这些产品将被加工成零件,用于海尔、美的、格力等家电企业产品。
铜陵光华铝业制造公司专业从事铝锭、铝棒及铝制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去年产值达5亿元。该公司总经理余国华介绍,企业在政府号召和政策支持下,正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迈进,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24年,铜陵市壮大创新矩阵,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5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18家、增长45.6%。成立石墨烯产业研究院,设立“铜领未来科创中心(北京飞地)”,组建新能源高性能薄膜电容产业创新联合体,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0个、博士后工作站4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市校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县区全覆盖。争取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10项、居全省第3位,皖江中心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绩效评估优秀等次。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居全省第4位。优化出台“人才强市10条”,持续开展“智汇铜都”人才周活动,招引高校毕业生2.65万人,新培养技能人才1.6万人,本地院校毕业生留铜率达31.8%。
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营收增长超15%,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值跨上百亿台阶,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增长超80%、居全省首位。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8家,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家、省专精特新企业34家,5家企业荣登安徽百强榜、居全省第4位。枞阳县入列国家发改委特色优势产业试点县名单,铜官区、义安区分别获评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区”“增速10快区”。精达股份获评省“两业融合”标杆单位,长江工业大数据等4家企业入选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名单。
融合共进
城乡品质提档升级
隆冬时节,铜陵市义安区犁桥水镇景区内却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顺着青石板路前行,穿古巷、登石桥、看美景,非遗传承人展示着传统技艺,戏曲声锵锵响起。
为给游客带来更好旅游体验,犁桥水镇精心准备了舞龙表演、县衙审案、打更巡街等节目,并引入打铁花、炭花舞、高杆船技、独竹漂等多个精彩非遗文化演出。
“我们深度挖掘犁桥村的水乡文化,将其与徽派文化相结合,再融入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打造特色文化演艺,让游客能够在这里感受文化、体验时尚、邂逅美好。”犁桥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铜陵文旅发展有条件、有基础、有底蕴,不仅犁桥水镇火爆“出圈”,永泉小镇的热度也是只增不减,已连续两年承办省“欢欢喜喜过大年”主场活动。浮山景区、大通古镇、凤凰山景区等景点开发建设也在大步推进,各景区摩拳擦掌,积极探索“出圈”“破圈”“爆红”“长红”之路,力争打造更多新的旅游增长点。
文旅的活力也是城乡品质提升的体现。唯有按下城乡品质提升“快进键”,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内涵,才能让铜陵这座工业城市在人们心中改变以往“重生产轻生活”的刻板印象,让城市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富有魅力。
去年,铜陵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38个,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作入选国家发改委典型案例。智能静态交通系统上线运行,新增停车泊位1.9万个,新建充电桩超3800个,建成全市首座光储充检示范站。拓展城市绿意空间,建成口袋公园12个,新增和改造提升绿化面积148.3万平方米。打造“四宜四美”和美乡村,建成省级中心村21个,15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加快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605公里,完成农村改厕9644户。
立足城乡更美、景区更多,铜陵还聚力激活文旅引擎,开展“百景提升”行动。犁桥水镇跻身国家4A级景区,永泉旅游度假区营收突破亿元大关,创成皖美金牌民宿5家,新增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6家。去年,铜陵接待国内游客、旅游花费分别增长6.9%、12.9%。
增进福祉
民生保障提升优化
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2024年,铜陵书写了一份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民生新答卷。
铜陵坚持节用裕民,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超80%,省48项民生实事、市28项为民办实事事项全面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消费帮扶“五销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新建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迁建市大学生创业园,建成家门口就业驿站53个,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社会保险持续扩面,入列全省首批“医保钱包”试点市,特困人员等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新建公办幼儿园和小学5所,整合初中、小学教学点35个。铜陵市立医院省级区域(消化系统)医疗中心揭牌,铜陵市人民医院挂牌浙江省肿瘤医院分院,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晋升三级医院。出台生育支持政策,新增婴幼儿普惠托位1015个。举办首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华东区)龙舟赛,万人“半马”燃情开跑、活力四溢。
同时,深化平安铜陵建设,开展房屋和自建房、城镇燃气等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5%、21.4%。严打各类违法犯罪,黑恶“十类案件”、电信诈骗、传统侵财案件发案数分别下降36.1%、26.2%、20.2%,蝉联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市。
铜陵已连续3年以市委、市政府的“1号文件”出台实施为民办实事事项,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成效,以民生温度诠释发展热度、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朱敏)
编辑: 李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