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飞地”集聚“候鸟专家”

安徽日报  李邦军 张开兴    阅读 

滁州市完善弹性引才、用才机制——

“人才飞地”集聚“候鸟专家”


  1月15日清晨,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毕闯熟络地从滁州市人才公寓驱车赶到天长市云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两点一线”的工作,已成为他的新日常。“今天来公司,主要是仔细检查新产品的试生产情况。”毕闯告诉记者,与安静的实验室相比,热火朝天的车间更让他心潮澎湃。

  对于一直从事电磁兼容领域研究工作的毕闯来说,与滁州结缘始于一次考察。2023年底,受合作伙伴邀请,毕闯抱着走一走、看一看的心态来到滁州。

  “来了才发现,滁州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早、市场资源丰富,与我的专业非常对口。”毕闯说,全面了解滁州的人才政策后,更是看到了前景,当场决定与当地企业深化合作。

  2024年6月,毕闯与天长市云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氮化镓电源变换器,目前产品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第一次合作有了阶段性成果后,企业提出希望深化长期合作,推动产品持续创新升级,共同做大市场”。随后,哥斯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毕闯以技术占股38%,成为第一大股东,新公司瞄准磁集成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产品,通过专家出技术、企业出销路,双方合力开发新产品,并快速推向市场,预计2025年公司产值可达2000万元。

  从“科研人”变身“合伙人”,毕闯的故事,只是滁州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招才引智政策的一个生动见证。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通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滁州聚焦科教资源丰富之地,紧盯先发地区人才富矿,完善弹性引才、用才机制,支持人才“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跨地区柔性合作,加快集聚一批“星期天工程师”“候鸟专家”,在打破人才壁垒中,以新提质,澎湃科技创新动能。

  “过去,我们生产的篷盖布存在质量较重、耐磨性及柔软性不好等问题,大大地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应用。”安徽柏拉图涂层织物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雷说。

  企业发展之盼,就是引智服务所向。

  精准对接柏拉图等企业的“引智诉求”过程中,滁州创新实施“校企双聘”,聚焦产业发展难题,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孵化落地。

  得益于人才部门的牵线搭桥,合工大化学与化工学院于少明教授担任了柏拉图公司“科技副总”,在其带领下,成功开发出“轻柔耐磨型篷盖布新产品”,单位制造成本降低3%、利润提高12%,上市至今已为公司新增产值7200万元,成为公司的主导产品。

  “科技副总”解决技术难题,但以产业化为导向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真正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对于滁州学院2020年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易国富来说,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他不知不觉中成为滁州招才引智的“推荐人”。

  2022年1月,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其导师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刘新旗与安徽顺鑫盛源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成功“牵手”,设立院士工作站。企业依托刘新旗院士植物蛋白技术优势,通过对大米蛋白现有生产线的设备改造升级及技术改进,开发出高溶解性大米蛋白,其最高氮溶解指数可达到80%,为国内首创。攻克的该项技术为企业增收1亿元,利税800余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滁州深化政校院企协同创新,已累计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大等108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在长三角等先发地区建立10家人才研发飞地,真正实现“创新研发在外地、产业落地在滁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局面。(记者 李邦军 通讯员 张开兴)

编辑: 黄曼曼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