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搬家”,再造良田

安徽日报  记者 罗晓宇    阅读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咸保村赵家河旁的一处耕田看到,冬小麦已经出苗,长得郁郁葱葱,显露一派生机。

  “很难想象这块耕田在半年多以前还是一块废弃的滩涂荒地,杂草丛生、淤泥遍地。”芜湖市湾沚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长程文成介绍,现在这片面积为38亩的耕地,预计小麦产量约为350公斤/亩。而耕田的表土,来自距此地约10分钟车程的芜湖市峨山路东延二期(S334)道路建设项目施工点。

  在S334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搭建钢筋,浇筑混凝土,一派火热施工景象。施工现场,运送耕作层土壤的车辆往来穿梭。

  “建设道路占用了耕地,为了不让宝贵的土壤白白流失,我们把这些被占用田块的耕作层剥离平移至赵家河旁,再造一片良田。”程文成介绍,道路建设一般用硬质黄黏土,而耕作层松软,透水性强,如果用来垫路基,密实度不够,会导致路面开裂,影响道路行车安全。道路建设时,有时施工方会用挖机将耕作层软土挖掉,甚至还会将这些土壤随意丢弃。

  2024年年初,湾沚区将S334项目在六郎镇内所占用的耕地,实施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经现场踏勘和检测,剥离面积为89.59亩,剥离深度约为20厘米,剥离土方量1.2万立方米。剥离出来的耕作层土壤,被用于六郎镇咸保村二湾组等地的耕地恢复,使滩涂荒地蝶变为良田。

  有关资料显示,1厘米厚度的土壤需要200年才能自然形成。耕作层土壤厚度一般为15厘米至20厘米,该层土壤中作物根系密集,养分含量较丰富,对农业生产来说十分宝贵。而长期以来,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后,大量有价值的耕作层表土被当作土料使用,甚至废弃。

  “将别的地方的耕作层‘平移’过来,土壤内的有机质、微量元素甚至生物多样性都不会改变,也就保证了土壤的肥力。”芜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科科长孙平介绍,以往的补充耕地项目,新增的耕地至少需要3年至5年的熟化期,而通过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耕地在当年就能实现与周边田块一样的效益产出。

  应当在何种状况下搬土壤?孙平表示,当非农建设项目、矿产资源开采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或占用质量等级较高且集中连片优质耕地时,原则上应实施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实施时,要综合考虑剥离点与利用点的距离,距离越小,运输成本也越小。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省最早开展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城市之一,近年来芜湖市以湾沚区、繁昌区为先行试点区域,累计投入资金570余万元,结合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等项目,采用以需定剥的方式,对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面积较大的一般耕地,探索实施这一举措。

  其中,在繁昌区,分别以“G4211繁昌西互通立交及连接线工程与S339漳河大桥至湾店段改造项目”和“繁昌区G236阮弄口至铜陵界一级公路改造工程项目”,共剥离耕作层11.26万立方米。421亩的耕地实现了土壤再利用。

  实现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已成为近年来我省开展耕地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2023年10月,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相关实施意见,提出建立一套涵盖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运输、存储、管护、利用等全过程的工作机制,节约保护我省宝贵土地资源,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如今,我省通过部署实施一系列耕地保护硬措施,耕地保护成效逐步显现。

编辑: 黄曼曼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