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年献词:回到乡村
今天,我们马上就要在祝福和烟花倒数中,进入2025年。时间像一条河流,向前走不回头。
社会纵横如棋盘,人人奋进如棋子。但那些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风景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不久之后,我们又要一年一度的,从写字楼、从格子间、从工厂、从流水线、从新旧楼盘、从出租屋中走出,穿越山海,回到故乡,度过中国新年。
那里是宽广辽阔的乡村;那里依旧虫鸣鸟叫,宁静致远;那里如今阡陌交通、信息纵横;更重要的是,那片土地,依然以其无限的包容性,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都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可能性。
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十八大以来,中国乡村的叙事,宏大而精彩。“三大战略”相互衔接,在广阔农村植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多重愿景,推动了中国农村空间和理念的重构。其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文明的影响甚为深远。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村的变迁已不是简单的“城镇化”所能概括,而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乡村成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兴领域。
农村潜力空间,不单是土地红利,还有多元巨量的资源开放,与科技革命同频,与社会治理融合,与世界链接、反应、相互缠绕,所激发出的战略机遇甚至将反哺整个社会文明,这就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
《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小国都城实际上是由早期村落演变而成。农事因人“聚”而成业,因人“聚”而成邑,因邑落的发展而形成城市。正是因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可以从农业中抽离出来,这才开始从事手工业、商业、教育甚至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创造出惊人的文明。
如今,这一进程复现。“千村引领、万村升级”,以产业思维运营乡村,以生态理念守护乡村,以共享思维搞活乡村,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城乡融合、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从淮北平原到江南水乡,乡村在规划、产业、生态、人才等方面加速创新,一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和美乡村画卷,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
乡村不再是城市的“背面”,变革的力量汹涌澎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正在面临破解极致“内卷化”的课题。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不妨回望乡村,“随着稻香奔跑”,那里正在崛起,并打开一个巨大的历史窗口期。
时代的河流波次递进。回到乡村,你能看到阳光无远弗届,洒向乡村的屋檐;回到乡村,你能看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千里,灯火万家。(本网编辑部)
编辑: 潘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