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数智融合拓宽民生幸福路

光明日报  马荣瑞 姜奕名    阅读 

  11月7日,安徽合肥,包河大道高架桥,丽日之下,一桥飞架南北,车辆川流不息,人流往来辐聚。

  “我们在包河大道高架桥跨紫云路段上部署了46个传感器,有了这些前端感知设备,大桥就能‘开口说话’——位移、温度、振动等数据实时传输到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为大桥保驾护航。”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博士李舒说。

  燃气、供水、电网、桥梁……这些城市基础设施是保证日常民生的必须。如今,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前端传感设备等技术手段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一条保安全、强效能、惠民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正被逐渐拓宽!11月6日至12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江淮大地,记者得以切近观察、体验安徽各地在数智融合发展进程中的理念、思路与成效。

  记者在调研中注意到,坚持保障民生与培育产业齐头并进,以工程建设需求牵引产业发展趋向,是安徽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11月2日清晨6点24分,本溪钢板材热连轧厂设备负责人陈善良正在值班,突然接到灵芝设备智能运维平台发出的三级报警信息的提示:一台助燃风机的电机负荷端可见松动特征,推测与联轴器损伤有关。同一时间,远在合肥的容知日新远程专家团队打来电话进行风险告知。陈善良当下便组织检维修人员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检查核验,对有断裂的尼龙轴进行更换,从发现设备故障至整个案例闭环,不足一小时处理完毕。

  这样的案例每天都会在容知日新发生。作为人工智能驱动的工业服务企业,容知日新目前实时守护着海内外企业超17万台套关键设备,已产生设备故障闭环案例27000多个。

  从2015年起,合肥市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至今已布设100多种、8.5万套前端监测设备,实时监测137座桥梁、7316公里地下管网。从全省范围看,截至目前,安徽16个设区市覆盖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等重点领域的城市生命线一期工程已建成运行,安徽城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有效维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与此同时,据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介绍,研究院及其孵化企业已集聚各类科技产业人才1500余人,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消防安全、激光传感装备等18个实验室,直接孵化了16家“金娃娃”企业(高成长、高投资回报企业)。调研中记者注意到,在这些“金娃娃”中,以城市生命线安全技术孵化的合肥泽众城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走出合肥,在安徽铜陵、池州等地拓展相关运营业务。

  发展与改善民生需要“硬件投入”,也离不开“软件升级”。在调研中记者发现,安徽各地因地制宜,打破部门“数据围墙”,驱动信息多“跑路”,在不断强化政府治理效能的同时,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感。

  11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徽省池州市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面滚动监测着这座城市的各类数据和实时画面——作为城市的“大脑中枢”,来自应急、公安、住建、城管等12个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联合在此驻守,月处理业务超过一万件。

  “这里是池州数字治理的‘总平台’,基本实现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的数字治理目标,对各部门开放,由各部门共享。”池州市数据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文舟介绍。

  在记者探访过程中,恰逢群众报警,池州市区一名女童走失。警方旋即调度警用无人机及城运中心相关监控视频进行定位,从接警至警方找到走失女孩,全程用时仅4分钟。

  不难发现,“共建、共享、共用”正成为当下安徽多地治理大数据,打造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智能信息平台所秉承的指导理念。在安徽马鞍山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群众无需携带任何材料,仅通过“政民通”面部识别设备,用时40秒就能办理一张临时身份证。

  “‘政民通’脱胎于‘警民通·马上办’系统,该系统应用‘人脸+虹膜+三维轮廓’多重识别技术,并进一步与公安部‘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平台比对确认,在安徽首创常用证明刷脸办。”马鞍山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支队长周克武介绍。

  为方便群众实时开具各类跨部门证明,马鞍山打通了40个政府部门的50类数据接口。以往需要群众提供的身份证明、结婚证、户口本、不动产权证等材料,现在可通过系统自动调取。目前,马鞍山梳理全市各级政务服务部门证明材料6278个,已实现免提交材料5823个。

  “无证明办理,实现了办事群众和工作人员的双赢!”马鞍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综合业务部主任万霞说,群众办事不再担心漏带材料,工作人员也缩短了审核时间。

编辑: 王莉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