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安徽日报  记者 彭园园    阅读 

11月7日航拍的铜陵市铜官区狮子山独立工矿区新建的青泽居安置小区。记者 罗广心 摄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在亳州,一场场“社区微招聘”搭建起就业供需的桥梁;在铜陵,昔日的矿区“孤岛”摇身一变,成为宜居“新城”;在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站哨”守卫城市平稳运行……

  安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1月6日至12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举行。百余名记者分成2个小组深入合肥、蚌埠、亳州、宿州、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黄山等地开展调研采访,在一个个真实可感的细节中,看见江淮大地民生幸福新图景。

  筑牢民生之本,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11月9日下午,在亳州市马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广场上,每周一次的“社区微招聘”如期举行。有就业需求的居民、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和招聘企业在这里碰面,想提前接触就业市场的准大学生们也三五成群来这里观摩。

  在招聘台一旁,社区工作人员耐心对接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定期举办招聘活动,社区长期设有就业服务台,及时发布重点企业招聘计划、用工人数、工种等相关就业招聘信息,对有求职意愿的来访者及时登记信息,摸清他们的家庭情况、技术特长、求职愿望、培训需求,做老百姓身边的“求职助手”。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安徽通过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线上线下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着力打造“三公里”就业圈,帮助社区居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不仅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安徽还在人才培育上下功夫,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11月9日,采访团来到蚌埠技师学院,在新能源实训车间,学生们打开汽车引擎盖,正专注地测量零部件的直流和交流电压。

  蚌埠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朱冬民说,学校不以学历为单一评价标准,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技能等级的提升以及综合素质培养。学校围绕蚌埠产业集群发展,设置现代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医疗护理等五大优势专业集群,打造数控技术、焊机技术等4个国家级重点专业和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带头人手把手指导学生练就过硬专业技能,同时,开展成人专科本科学历教育和技能提升认定,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近年来,安徽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技工教育,聚焦企业需求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优化评价方式、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能人才就业队伍量质齐升。

  此外,安徽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鼓励创新创业。例如,安庆大力推进“宜创宜成”创业型城市建设,开展“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编制《安庆市创业资源“三清单两名录”》,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创业指导专家,征集创业资源;举办“宜创宜成”安庆创业大讲堂,在全市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氛围。

  今年1月至10月,安徽城镇新增就业72.82万人,同比增长7.99%,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7.09%。

  强化住房保障,托举群众“安居梦”

  铜陵以铜得名、因铜而兴,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第一只铜业股票均出自铜陵。

  位于铜陵市东侧的狮子山独立工矿区是我国重要的铜战略资源保障基地。然而,随着资源枯竭和矿山关闭,城市的发展中心及重点逐步远离狮子山独立工矿区,独立工矿区逐渐成为区域发展中的“孤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开展,居民避险安置、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一系列改造工程,让昔日矿区焕“新颜”。

  改造提升工程总投资1.66亿元,新建安置房12万平方米,改造老旧住宅233栋,新建改造道路13.36公里、水电气等管网47.43公里等,实现了居民获得感稳步提升。狮子山独立工矿区居民安成美说:“我以前的房子很小,就50多平方米,而且在老矿区,生活很不方便。现在拆迁国家政府给予补贴,搬到近100平方米的新居。房子宽敞、采光好,住着舒服多了!”

  在宿州市唐园北区,62岁的住户薛庆超同样圆了“安居梦”。

  蜿蜒的沱河从宿州主城区北部穿过,唐园北区坐落在沱河北岸。小区外环境优美,小区内整洁现代。而5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薛大爷回忆说:“房屋老旧,街巷也窄小杂乱,市政配套陈旧缺漏,尤其是夏天垃圾清运不方便、污水排放不顺畅,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生活。”

  2019年,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宿州市政府按照就地安置的原则开展棚户区拆迁安置工作。3年后,一个占地126亩,由9栋住宅楼和配套的4栋商业楼、1座幼儿园组成的现代化小区——唐园北区落成,一举解决了1694户当地百姓的住房安置问题。

  2022年秋,薛大爷如愿拿到了置换的新房。规划有序、干净整洁的标准化现代社区,让他的晚年生活多添了一份惬意。

  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是住房领域“三大工程”。扎实推进住房领域“三大工程”建设,安徽省政府成立房地产领域“三大工程”工作专班,将“三大工程”完成情况纳入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目标考核,压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形成了省市上下联动、部门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一方面,要加强住房保障,拆掉“老破小”;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用活闲置住房,“护好”古民居。在风光旖旎的皖南地区,老宅修缮再利用,盘活闲置农房,让当地民宿产业日渐红火。

  走进黄山市,民宿随处可见,或是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或是由徽州旧民居改造而成。目前黄山市各类民宿已发展至3200余家,年接待超440万人次,综合效益达160亿元,成为全国首批9个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之一。

  加快数字赋能,让城市“更智慧”

  现代化城市管理,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

  来到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里的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巨型的电子屏,上面不停变化的数据,是对合肥全市燃气、供水、桥梁等城市生命线的实时监测。

  城市生命线被誉为是护卫城市安全的“数字哨兵”,其原理就是通过在桥梁、燃气管道等各处安装的传感器精准感知风险,再利用监测系统精准分析数据,将分析结果推送给有关部门,联动处置风险。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构建起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链条的管理网络,实现了城市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安徽正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起源地”。2015年,合肥市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202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见》,“合肥模式”正式推向全省。

  截至目前,全省16个设区市覆盖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等重点领域的城市生命线一期工程已建成运行,二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应用场景向瓶装液化气、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拓展和城市全域延伸。

  这条“生命线”在全省各地屡立“大功”。去年5月,池州市贵池区一处污水井因可燃气体浓度超标发生报警。相关预警信息及时发送至权属单位,工作人员现场核查后发现,该井内厨余垃圾长期聚集,导致污水管道严重堵塞并产生大量沼气。后来,工作人员对污水井进行了疏通、清淤等工作,监测数值恢复至正常范围,避免了一起沼气聚集可能引发的燃爆事件。

  “自系统运行以来,已预警20起突发险情,其中沼气聚集预警3起、供水泄漏预警9起、桥梁结冰预警8起,而后均成功完成处置。”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科负责人孔明介绍,二期项目建设将安装968套监测设备,将监测范围扩展至工商业和居民用户燃气监测,进一步织密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网络。

  截至目前,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做法实现了“从一域探索向全国推广”的转变,在北京、天津、深圳、成都、西安等全国多个城市推广。

  加快数字赋能,不仅让城市管理变得更智慧,还让政务服务变得更加便捷。

  走进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这里无需携带各种材料,“刷脸”即可办理住房公积金等多项业务。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马鞍山在全省率先开展“无证明城市”建设。马鞍山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支队长周克武说:“以前,市民办理证明手续,通常需要准备多份材料,来到窗口后,还需要工作人员核验、扫描。现在市民刷脸后,后台即可自动调取材料,办事效率提高了2倍以上。”目前,马鞍山共梳理审核政务服务事项3318项,证明材料6278个,已实现证明材料免提交5823个,免提交率92.8%。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安徽不断推出一项项暖心举措,落实落细每一件民生实事,持续绘出民生幸福新画卷。

编辑: 章嘉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