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如何让城市更有安全感?来看安徽探索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一名小女孩找不到爷爷了。”11月9日下午4点32分,在池州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110指挥单元接到群众报警。接警后,110即刻部署最近警力前往报警定位地点寻找,全程仅用时4分钟完成警情处置。连日来,记者跟随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行走江淮,深入探访我省各地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见证“数字哨兵”如何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
安徽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起源地”。2015年,合肥市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2021年,“合肥模式”正式推向全省。目前,全省16个设区市覆盖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等重点领域的城市生命线一期工程已建成运行,二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应用场景向瓶装液化气、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拓展和城市全域延伸,基本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整省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以来,我省坚持源头创新、超前布局,探索形成了“风险评估+设计施工+监测运行+场景应用+智慧防控+产业培育”的完整链条和成熟打法,走在了全国前列。
智慧赋能,护卫城市安全的“数字哨兵”
燃气、供水、电网……这些与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础设施,就像人体的“神经”和“血管”,被喻为“城市生命线”。城市生命线是护卫城市安全的“数字哨兵”,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
合肥包河大道高架桥上,车辆川流不息。这座高架桥全长8.5公里,桥梁主跨度60米,周边人群车辆往来密集。
“包河大道高架桥跨紫云路段上共部署了46个传感器,主要监测位移、应变、温度、振动及挠度等指标,这些监测数据实时发送到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7*24小时轮班值守的数据分析师将对系统报警数据开展综合分析,保障桥梁安全运行。”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安全研究中心博士李舒说,这些传感器如同给桥梁安装了“健康手环”,数据让桥梁实现了“开口说话”。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通过前端传感器精准感知、监测系统精准分析、监测中心精准推送、部门联动精准处置,构建了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链条的管理网络,实现城市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有效解决了过去靠人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布并处置三级以上预警1911起,其中成功预警燃气管网泄漏689起(扩散至相邻密闭空间达到爆炸下限的二级预警32起)、供水管网泄漏445起、重车超载桥梁结构异常97起、城市内涝680起,城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有力支撑了全省安全生产“两降三无”。
向新而行,政产学研贯通的“创新生态”
“合肥不仅是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起源地’,更将这件事做到了全国前列。”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袁宏永介绍,“城市生命线中的监测仪器,既要可靠,又要便宜,才能大规模应用,我们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将研制的仪器价格从数万元控制在百元上下,这就意味着,将来居民家里、小饭馆里的燃气表都能自带报警器,安全系数得到极大提高。”
让城市生命线向新而行,方能让城市发展韧性更足。安徽坚持“政校院企联动”,依托清华合肥院,集聚范维澄院士领衔的清华大学顶级公共安全研究团队,建成20余个省部级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先后攻克建筑结构微元火灾探测技术、城市极端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高性能激光传感芯片、阻燃变压器油、阻燃新能源汽车电池电解液等30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实现城市安全从理论到技术的跨越。
与此同时,我省探索健全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科研骨干在孵化企业“双跨”担任“科技副总”“科技专员”等机制,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转化、企业孵化到产业集聚的创新链条。
近年来,清华合肥院直接孵化“金娃娃”企业16家。比如,以城市生命线安全技术孵化的合肥泽众,在短短5年时间内,年产值就突破10亿元,成为国内城市生命线安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以激光传感芯片技术孵化的清芯传感,攻克燃气探测激光芯片核心技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2022年成立当年即实现营收1122万元、2023年实现3647万元。
全国推广,擦亮城市安全的“安徽招牌”
走进铜陵市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大屏幕上,各种图表、数据实时更新,今日预警情况、各类管线风险评估、监测设备分布等信息一目了然。
铜陵泽众公司副总经理国佩松介绍,到2025年底,该市将全面完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覆盖排水、综合管廊、路灯、隧道、电梯、电力、通信等重要领域,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铜陵的城市生命线建设正是脱胎于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合肥模式”。
“安徽已建立起‘1+16+N’的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监测运行体系,即1个省级智慧监管平台、16个市级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中心、县级生命线安全工程监测网。”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处副处长鲍春荣介绍,对城市生命线进行全领域、全时段、全过程监管。
监测预警信息发出后,由行业主管部门、权属责任单位牵头风险处置,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前端感知—专业研判—预警溯源—协同处置”新型风险防范体系。目前,安徽各类预警事件响应时间平均为7分钟,联合处置时间由过去的24小时以上缩短到1小时。
2021年、2023年国务院安委办、住建部先后在合肥市召开城市生命线全国现场工作推进会,加快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徽经验”向全国推广应用;住建部与我省合作共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发展先行示范区,支持安徽进一步探索实践,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作出示范。
截至目前,“安徽经验”已在北京、天津、深圳、成都、西安等60多个城市和新加坡等1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应用。(记者 张贤良)
编辑: 李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