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民生工作要一诺千金
宛新平:民生工作要一诺千金
“奋楫扬帆正当时”系列评论③
编者按:足迹,串联奋进轨迹,“导航”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谆谆嘱托,引领方向,振奋精神,带领安徽不断驶入历史的新方位。深秋的江淮,金黄果硕,满眼繁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江淮大地,擘画出一幅美好安徽建设的崭新蓝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城乡融合、文旅融合、党的领导……字字满含哲思,字字导向未来,这是当前全省上下的行动指南,砥砺向前的根本“指针”。亲切关怀,直抵心田。我们要将嘱托化为行动、把鼓舞化为干劲,迎着愿景齐心奋斗,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干出一个新“徽”煌。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办好基层的事,是新征程上擦亮民生幸福、厚植发展成色的关键一环。
“要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浓墨重彩描绘出乡村发展的新愿景。
这些年的安徽,乡村大地“新意”涌动,在“你追我赶”中纷纷驶入发展的“快车道”,把“愿景图”化为一幅幅处处可感的“实景图”。
“追梦路上的大湾村”写好乡村振兴新篇章,展现出乡村旅游、乡村“土特产”文章的精彩图景;“四好农村路”建设让村村串联成网,让江淮偏远乡村不再遥远;讲好人“和”村“美”的故事,一个个既有“颜值”,又有“里子”的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不断涌现,村子里的幸福在江淮大地触手可及……回首来路,民生色调倍感暖心。
田间地头尽展新“丰”景、村容村貌变美、乡村经济蓬勃向上,关键在于安徽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集聚到了乡土大地上,写好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精彩的“三农”文章,靠脚踏实地来书写。
安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强,全局才会稳。纵使发展的任务千条万条,不同领域的桩桩件件都关系着长远未来,而发展好农业,建设好“江淮粮仓”,是打基础、利根本的大事,是赋能全局“稳”的头等要事。
粒粒粮食,念兹在兹,牵挂于心。从过去回信勉励种粮大户“多种粮、种好粮”,到此次考察安徽时提出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田间地头,关注农业产业发展,对“农”事重点谋思。
殷殷嘱托,使命所系。今天的安徽,肩负着“扛牢粮食保供责任”的重担。
大力推动面积、总产、单产“三增”,让碗里装满“皖粮”,全省上下尤须要用汗水浇灌新“丰”景,为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多作贡献,让农村地位更加彰显。
农业强,更要产业“旺”。只有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因此,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安徽尤其应盯住“特色”,厚植“绿色”,提高效益,大力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乡村发展优势更加凸显。
塑优势,皆是攻坚克难的路,需要更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安徽深知,“三农”工作,千头万绪,也是当前一些地方的短板所在。同时,安徽农村广袤,皖东皖西也有差异,南北差距明显,城乡发展还有不平衡之处,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仍有不少短板需要突破。
一定程度上,短板、不足仍在乡村、县域集中。
不足之处,虽是“难关”,却也最容易出彩。过去,安徽“大包干”,农村发展跑在了全国前头。如今,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标准和要求更高,全省上下唯有积极探索,走在前列。
乡村的桩桩件件,系着千家万户,连着基层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民生工作要一诺千金。”
“一诺千金”,是民生工作的指南。全省上下需进一步立足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政策,发展好特色农业,做强优势产业,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域、乡村下沉,让基层共享更多发展“红利”。
走好新征程,乡村是重点。全省上下需持续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推动顶层案头连接田间地头,让乡村产业链接“山外市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让老百姓口袋越来越鼓、生活品质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宛新平
编辑: 章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