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

中安在线  宛新平工作室    阅读 

宛新平: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

“奋楫扬帆正当时”系列评论②


  编者按:

  足迹,串联奋进轨迹,“导航”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谆谆嘱托,引领方向,振奋精神,带领安徽不断驶入历史的新方位。深秋的江淮,金黄果硕,满眼繁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江淮大地,擘画出一幅美好安徽建设的崭新蓝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城乡融合、文旅融合、党的领导……字字满含哲思,字字导向未来,这是当前全省上下的行动指南,砥砺向前的根本“指针”。亲切关怀,直抵心田。我们要将嘱托化为行动、把鼓舞化为干劲,迎着愿景齐心奋斗,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干出一个新“徽”煌。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改革,是砥砺向“新”的关键动力。

  “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此次考察安徽,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再谋篇,对江淮赋予深切厚望。

  不靠海、不沿边的安徽,何以打造成为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新的课题,为江淮发出,亟待全省上下凝住神、大胆改、大胆试,打造改革开放的更多安徽样板。

  而首创性、差异化,正是安徽新征程上推动深改尤其要答好的关键项。

  安徽,素有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宝贵基因。四十多年前,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的“红手印”,犹如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之一。

  传承好勇于改革、善于“破冰”的精气神,安徽聚焦经济、民生、文化、生态、开放等关键领域,一步一个脚印打破“既有”,向着“更新”迈进,打出了落实“规定动作”求实效、谋划“特色动作”讲章法、酝酿“创新动作”谋突破的“安徽招式”。

  林长制改革全国首创、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全国推广、在全国首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在全国首创编制周转池制度、自贸试验区形成32项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首创……用好改革的“牛刀”,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安徽把首创性、差异化镌刻在奋进的足迹里,成就了自己,更为全国打造了“样板”。

  于改革浪潮中奔腾,安徽专注于自我革新,不断跃上改革开放新高地。今天的江淮,每一步都走得很显底气。

  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相得益彰。以改革促开放,这是安徽新征程上必须答好的一道“必答题”。

  跳出安徽看,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也有着有别于他人的开放格局。

  那么,江淮的开放“模式”将如何打开?

  安徽的开放,“两条腿”走路——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贯通“内外”、衔接“东西”,安徽的区位独特且不可复制,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为安徽明确的开放基调。

  “两条腿”跑好脚下的每一棒,安徽用全球视野塑造着属于自己的优势。“徽动全球”打造“走出去”联盟,世界制造业大会创造“家门口”的机遇,“投资安徽行”吸引世界目光……今天的安徽,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四海为家。

  抢抓长三角上的“机遇”,激活长江流域的合作潜力,安徽在“省际”开放合作中也不断蹚新路、辟新途。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写好“亲如一家”的合作佳话,合杭梦想小镇在长三角“出圈”……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今天的安徽,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不仅出海“闯天涯”,更借上了“东风”、搭上了“快车”,谱写出跨区域合作的精彩段落,把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融入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上。

  “皖有引力”,安徽处处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滚滚热潮。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坦途,仍有许多“深水区”亟待探索,更多“险滩”需要跨越。没有一股“啃硬骨头”的坚韧不拔之气,是难以攻克这些难关的。

  “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我们使命所系、责任在肩。

  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强力“引进来”,共谋新事业……安徽唯有以更多的改革“硬举措”,优化营商的“软环境”,方可吸引国内乃至世界更多的“转身”,继而从内陆腹地迈向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编辑: 章嘉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