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安在线  宛新平工作室    阅读 

宛新平:敢教日月换新天

“奋楫扬帆正当时”系列评论①


  编者按:

  足迹,串联奋进轨迹,“导航”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谆谆嘱托,引领方向,振奋精神,带领安徽不断驶入历史的新方位。深秋的江淮,金黄果硕,满眼繁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江淮大地,擘画出一幅美好安徽建设的崭新蓝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城乡融合、文旅融合、党的领导……字字满含哲思,字字导向未来,这是当前全省上下的行动指南,砥砺向前的根本“指针”。亲切关怀,直抵心田。我们要将嘱托化为行动、把鼓舞化为干劲,迎着愿景齐心奋斗,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干出一个新“徽”煌。

  创新,是赋能一个地方发展最持久的动力。

  “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10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来布局,传递出抓创新不放松的明确信号。

  回首时光,最是创新之路走得神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安徽考察。每次考察,都对创新千叮万嘱,为江淮科技崛起指引方向。

  方向所指,在于“科技自立自强”。

  从“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的加油鼓劲,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的根本定位,再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的路子指引……三次考察,由远及近,创新主线串联时光,带领江淮不断走进新方位。

  不负嘱托,创新向上。一路走来,安徽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指引路标的根本“指针”,立起了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奋斗目标,带动全省上下、万千企业、各类人才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抓创新,搏击出一个“日新月异”的崭新安徽。

  地上跑的“皖字号”新能源汽车、月背上闪耀着的“安徽造”五星红旗、不断刷新速度的量子技术、越来越聪慧的人工智能、创世界新纪录的“人造太阳”“九章三号”……这些年的安徽,咬定创新政策不松劲,为千行百业穿上了一双双创新的“跑鞋”,在不断“弯道超车”中实现了理念的“蝶变”、能力的升级、功能的迭代。

  安徽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更是一方创新创业的沃土。

  热土之所以“热”,沃土之所以“沃”,根本在于有新思想的沐浴。

  “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此次安徽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思索的、叮嘱的、传递的,是让包括安徽在内的更多地方、更大场景奋发图强、自立自强,依靠自身力量立起来、强起来。

  科技如何“立”?创新怎样“强”?安徽被委以重任。这当中,既要保持“弯道超车”的姿态,又要心怀“打头阵”的壮志。

  这是因为,谋创新、抓创新,没有“搏”的劲头,是难以成事的。“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转型是要求,升级是目标。

  迎着目标向“新”而进的过程中,安徽不仅要加大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国字号”创新平台的打造和建设,更要用足资源优势、挖掘潜力空间,面向总书记指引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向创新求“变”……

  “创新”嘱托,重若千钧。在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上,安徽唯有把谋创新当成“条件反射”,把抓创新当成最大的政策来抓,让新意涌动江淮,让新气象充盈未来。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创新之“花”盛开江淮,关键靠人才“活水”浇灌。“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之,正是对安徽创新的高期待所在。

  安徽“养人”,更为创新舍得“投人”,以人才“金钥匙”解锁着一扇扇“未来之门”。

  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安徽创新向上尤其需要的壮志豪情。

  人生能有几回搏——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应错过的激情与奋斗。

  创新潮涌江淮,科技“浪头”驶向未来。放开手脚、矢志创造,在梦想舞台上写下科技自立自强的精彩安徽符号,你我都是“创新浪花”。

编辑: 章嘉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