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网聚美好安徽|发展连环画:聚焦安徽“七个强省”建设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孟一凡 谢芸 段玉 刘炜鑫 李轶晗 虞结志    阅读 

QQ图片20231122084702.jpg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智能绿色的制造强省、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英才荟萃的人才强省、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2023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立足全球发展大背景与全国发展大格局,安徽省正积极谋划在“七个强省”建设中,推动江淮大地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路。近日,本网记者随“网聚美好安徽”采访团,与全国30多家网络媒体人一道,走进合肥、芜湖、铜陵、安庆、滁州、淮南、亳州等地,聚焦江淮“人与事”,见证安徽“进与变”,展现安徽人民在“七个强省”建设火热实践中绽放的绚丽之花。

  科技强省:让“创新”成为安徽的“闪亮”名片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栽树工程。近年来,安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位、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创新环境由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3位。科技创新已成为安徽靓丽名片、金字招牌,为加快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为航拍下的安徽创新馆,作为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展馆全馆由三栋独立场馆构成,空中俯瞰,它们成原子裂变般分布,象征创新释放出的裂变般能量。三馆之间,关联密切,相互交织,共同组成汇集创新孵化、转化、交易、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产业培育平台。

航拍镜头下的安徽创新馆。程昊 摄 (详情请点击图片)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祖冲之号”“九章”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重大成果领跑并跑,“人造太阳”403秒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产生的45.22万高斯稳态磁场超越美国人保持23年的世界纪录,铁基高温超导体、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等3项重大成果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图为科研人员在EAST控制大厅紧张工作。在合肥“科学岛”,有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青年王牌军,他们聚焦核心技术,多次攻克关键技术难关,精进于为我国打造有“人造太阳”之称的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以下简称“EAST装置”),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解决未来人类的能源问题。

科研人员在EAST控制大厅紧张工作。 刘职伟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科技型企业也“生机勃勃”。202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15272家、每天诞生11家、总数居全国第8位,2023年第一、二批新增高企数达3278家;2023年以来全省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4253家、同比增长52%。图为11月16日,朴津智能产品制造中心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对智能机器人进行组装、调试等工作。作为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朴津智能以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标准要求,迭代完善朴津智能AMR参考架构、产品平台与功能模块,突破AMR感知融合、决策控制、场景应用等关键核心技术,系统推动“数云·智端·C场景”的商业模式,积极践行“让AMR替代人类简单重复的劳动”的企业愿景。目前,国汽朴津智能科技(安庆)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89人,研发人员占比70%以上,公司成立两年多,已构建了三大平台,开发了十余款智能机器人产品。

11月16日,朴津智能产品制造中心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对智能机器人进行组装、调试等工作。刘炜鑫 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科产融合发展“欣欣向荣”。集成电路等4个领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居全国第3位。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持续增长。2022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超52.7万辆、居全国第7位;汽车出口57万辆,占全国的18.3%,自主品牌出口全国第1。今年1-9月,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0.6万辆,同比增长76.6%,占比全国9.6%;汽车出口82.2万辆,同比增长78%,占比全国24.3%,全国出口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图为蔚来汽车,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大代表,蔚来汽车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通过提供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与极致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愉悦的生活方式。经过八年多的积淀,蔚来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智能电动车企之一。

蔚来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智能电动车企之一。 资料图 (详情请点击图片)

  制造强省:“皖美”制造竞逐新赛道

  强省之要,在于制造。近年来,安徽以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战略支撑,加快构建万千亿产业体系。2022年,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绿色食品、现代化工、新型建材、有色金属、优质钢材、智能家电(居)、橡塑制品、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15个产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图为中环低碳(安徽)新能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凤台光伏产业基地项目生产车间,该公司聚焦高端光伏制造业,其在凤台的光伏产业基地设计14GW先进组件和30GW n-TOPCon电池的产能,项目全面建成后,年产值拟达440亿元,拟提供就业岗位约6000个。

中环低碳(安徽)新能源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凤台光伏产业基地项目生产车间。 李轶晗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点—线—面”分级分类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点”上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数字领航”企业,“线”上突出“龙头企业+产业链”辐射推广,“面”上开展“一区一业一样板”试点促进整体数字化转型。目前,安徽已累计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4.4万台,培育数字化车间1060个、智能工厂216个,8家企业、20个场景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优秀场景,打造世界“灯塔工厂”4个、居全国第3位。图为位于凤台的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两个月前,该公司首款集成式双电机混合动力(DHT)变速箱正式下线,首发服务客户为奇瑞汽车。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道,为满足年产需求,公司要求生产线上的110个工位高效工作,生产线整体自动化率可达75%,每道工序在各工位停留时间不得超过93秒。

凤台的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臂正高效作业。李轶晗 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我省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大力实施汽车“首位产业”培育工程,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2022年汽车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000亿元;2023年1—9月,全省汽车产量169.9万辆,同比增长30.7%,新能源汽车产量61.5万辆,同比增长75.2%。图为位于铜陵的得壹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已具备了5吉瓦时的设备能力,项目投产后,可装备10万辆新能源汽车,实现40亿的(年)产值。

得壹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已具备了5吉瓦时的设备能力,项目投产后,可装备10万辆新能源汽车,实现40亿的(年)产值。 刘炜鑫 摄

  农业强省:安徽要强,农业必须强

  数字赋能是实现跨越提升的必由之路。安徽加快推进数字乡村“5+8”试点建设,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居全国第4位,生产数字化水平居全国第1位。图为有机地标(枞阳)生态农业产业园,园区全域使用自研智慧农业数据传感分析系统——“神农大脑”。园区通过应用物联网设备开展标准化生产管理,建立数字化农业模型,用大数据精耕农业,实现农资、人员、成本、设备、农事、收成等精准管理。

航拍产业园羊肚菌种植自动升棚系统。 刘炜鑫 摄

  9月23日,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芜湖举办。省委书记韩俊在致辞中说,安徽要加快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扎实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此前,7月21日举行的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同样聚焦这篇“大文章”,要求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和“大厨房”。图为位于亳州市利辛县的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正创建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搭建支撑企业和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繁体系,开展联农带户机制,建设牛冻精、胚胎实验室和肉牛精准营养第三方实验室,进一步提升“牛效益”制品。

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养牛场里每头牛都有“身份编号”,每头相关信息都会编号记录,方便进行追溯。 李轶晗 摄

  农产品加工业突飞猛进,安徽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86个,产值达1204.4亿元,沪苏浙销售额达598.5亿元。同时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推动全省绿色食品产业跨上新台阶,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万亿元。图为位于淮南市的安徽旭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是一家集预制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创新型企业,目前,该公司已在上海、淮南两地设立了食品研发团队,其预制菜产品淮南牛肉汤主原料(牛肉、千张、粉丝、豆饼等)都集采于淮南本地,带动了当地近3万头黄牛的养殖。

淮南市的安徽旭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正赶制淮南牛肉汤预制菜订单。 李轶晗 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乡村风貌、乡村风情、乡村风物、乡村风味,也在不断增添乡村旅游的底色。乡村新业态蓬勃发展,2022年全省农产品上行网络销售额达到千亿规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达2.3亿人次,营业收入达900.9亿元。图为安徽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因其夜景的瑰丽璀璨,被誉为“安徽版大唐不夜城”。

犁桥水镇流光溢彩醉游人。 刘炜鑫 摄 (详情请点击图片)

  生态强省:从身披“绿衣”,到内含“绿意”

  安徽持续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2022年,全省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比2015年首次监测时下降1/3,优良天数比例提升到81.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6.1%,劣Ⅴ类断面全面清零,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8%,巢湖水质稳中向好、蓝藻密度达10年最低值,新安江(黄山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森林覆盖率提升到30.22%,超过区域生态状况良好的国际公认标准生物多样性持续改善,扬子鳄等珍稀濒危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江豚鱼跃长江、东方白鹳展翅巢湖的景象生动再现。图为位于巢湖边的肥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目前,该生态湿地日净化南淝河水量约为60万m³,占南淝河年入巢湖水量的55%,消减氮磷入湖污染30%、出水水质在Ⅲ类以上,有效促进南淝河水质稳定达标。湿地一至三期范围内共调查到鸟类117种,新增54种;调查到鱼类64种,新增28种。目前湿地内水下有鱼、水中有草、水上有鸟,宛如一幅优美的自然生态画卷。

空中俯瞰肥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 赵艾凌 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科技和产业支撑。我省聚焦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块,突出“双招双引”“培育壮大”两大路径,推动产业加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光伏产业集群、先进环保产业集群、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综合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累计组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省级创新平台17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今年一季度,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落地共434个,总投资额3992.39亿元。图为位于滁州的安徽邑晟新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生物柴油生产、副产甘油的生产等,拥有全国领先的加氢工艺技术。据介绍,生物柴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硫化物和芳烃等有毒物质的排放,并且比矿物柴油燃烧更充分,有利于安全运输和储存。

安徽邑晟新能源有限公司加氢装置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 李轶晗 摄

  全省12个地级城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居全国第2位;8个县(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总数居全国第3位。建设美丽乡村1.18万个,新增城市绿地2亿平方米、城市绿道5000公里,推门见绿、开窗见景正在变为现实。安徽人民的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图为位于芜湖市镜湖区的胜利渠水系公园,据悉,此前这里曾是老旧菜市,路面卫生差,地下底泥积,还暗存沼气隐患。2022年,胜利渠活水保质项目全面完成,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碧水清流美景在镜湖再现。

改造后的胜利渠水系公园,在这一方水面,飘动着睡莲与美人蕉,随风起舞,令人欣然。李欢 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人才强省: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截至2022年底,安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47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9.7万;技能人才总量达665.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96.4万。图为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董事长杨少华向记者介绍该集团深化“紫云英人才计划”的经验做法。在“紫云英花开,芜湖等你来”的城市口号感召下,自2021年以来,芜湖市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67个、领军人才671人、高端人才5591人、大学生17.55万人,人才总量达108万人。其中,招引大学生数量从2020年1.6万人,增长到2021年3.3万人、2022年6.7万人,实现逐年翻番。

11月14日,芜湖市人才发展集团董事长杨少华向记者介绍该集团深化“紫云英人才计划”的经验做法。刘炜鑫 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我省持续加大博士后工作力度,截至目前,博士后流动站76个,工作站140个,实践基地472个,累计招收博士后8700多名,涵盖了理、工、农、医、社会科学等主要一级学科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我省经济社会主要领域。图为位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强磁场科学中心,2012年回国的张欣,正结合自身医学与生物学研究背景,依托研究院最先进的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与工程组精诚合作,推进强光磁项目研究。目前,她的团队已搭建起全球首个≥20T强磁场生物学综合研究平台,首次发现人体细胞纺锤体在强磁场下的取向转变。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张欣和团队成员在进行科学实验。 段玉 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教育强省:建更好学校 育栋梁之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安徽在全国率先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野寨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因陵建校、以校护陵的中学。每年开学典礼,定在9月3日,以期在校学子赓续抗战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勿忘先烈,镌刻理想,为国成才,不负韶华。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

野寨中学教学楼。赵艾凌 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截至2022年底,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8.2%,义务教育巩固率97.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3.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实施安心托幼、老有所学等暖民心行动,推进化解群众急难愁盼。截至目前,9510所幼儿园提供延时服务,解决了64.51万幼儿托育难、入园难、接娃难的问题,全省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总数已达215万人。图为11月15日,铜陵市人民小学内,书声琅琅,同学们正专心听讲、学习课业知识,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教育部在12个省市区建立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城市,铜陵将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与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一体推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建立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为目标,成功开启“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新格局。

11月15日,铜陵市人民小学内,书声琅琅,同学们正专心听讲、学习课业知识。虞结志 摄

  文化强省:文化润心 文旅融合

  安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近年来,安徽统筹推进文艺创作生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现代文化产业、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文化交流传播“六大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重要支撑和重要力量。图为在淮南豆腐主题文化园,学生体验磨豆浆、滤豆渣、卤水点豆腐的过程。据悉,作为安徽省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该文化园有传统豆腐制作技艺体验、国学讲堂、手工豆腐饺体验、手工豆画等20余个研学项目。

淮南豆腐主题文化园。 受访者供图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省累计建成“城市阅读空间”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691个,村级综合文化中心1.76万个,覆盖率提高到99%。群众性活动丰富多彩。图为蒙城图书馆,该馆全年无休,免费向公众开放。开馆3个年头,已有藏书60万册,数字资源35T,阅览座席1000个,日均接待读者达2600余人次,已是当地的公共文化标志,也成了市民休闲打卡地。

读者在安徽省蒙城县图书馆天梯书架旁阅读书籍。 李轶晗 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博物馆是人类记忆的守护者,保存着人类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精髓,随着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持续升温,博物馆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截至目前,全省博物馆总数达235家(全国第10),安徽博物院获评“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全国3家)。省文化馆新馆和省非遗馆即将开建。图为位于寿县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范围内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15510平方米,珍藏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三级以上文物2200余件(套),馆藏可移动文物和标本10000余件(套),是中国唯一一家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

  游客参观安徽楚文化博物馆。 李轶晗 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安徽戏剧创作孵化计划进展有序,戏剧作品量质齐升。近三年新创30部大戏、60个小戏。黄梅戏《不朽的骄杨》等10部戏剧入选全国“百年百部”工程,舞剧《石榴花开》、黄梅戏《献船》荣获国家级奖项。舞台展演成果丰硕。话剧《炉火照天地》、民族歌剧《风雪大别山》、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等多部作品参加全国重大展演。创新组织安徽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展演,遴选徽剧《刘铭传》等10部精品剧目在合肥展演。演出活动精彩喜庆。举办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现场观演近2万人次,线上观演246万人次。组织演艺进基层、进景区、进街区、进商文旅综合体等活动2.2万余场,深受群众好评。图为黄梅戏传统小戏《戏牡丹》演出剧照。

黄梅戏传统小戏《戏牡丹》演出剧照。 刘炜鑫 摄 (详情请点击图片)

  随着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日趋活跃,文旅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1年、2022年,全省文旅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286亿元、1395亿元,同比增长10.2%、8.5%。今年1-8月份,全省签约、开工、投产项目1759个。5A级景区增至1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家、国家级休闲街区6家。创新开展“520”安徽文旅惠民消费季,参与人数4765万,发放文旅消费券3亿元,撬动文旅消费22亿元。图为2023年9月26日开园的骆岗中央公园,由合肥老骆岗机场改建而成,作为世界最大城市公园,这里建有38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展园。据悉,国庆期间,骆岗公园8天接待游客225万人次。(孟一凡 谢芸 段玉 刘炜鑫 李轶晗 虞结志)

2023年9月26日,航拍骆岗公园信标塔和航站楼。 刘玉才 摄(详情请点击图片)

编辑: 章嘉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