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文化大省向“强”图强,迈出以“文”兴皖关键一步
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条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文化之河,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我们的时光之轴。
在文脉绵延的长河里,谁能抓住文化发展这个“关键变量”,谁往往就能搭上发展的快车,乘风破浪打开事业的一片新天地。
11月15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
这场会议,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覆盖广——会议覆盖全省、一竿到底,在各省辖市、县(市、区)均设立了分会场;
开创性——聚焦“文化强省”主题词,专门召开全省大会,在安徽尚属首次,传递的信心,释放的信号深蕴意味;
指导性——通过这场会议,对外公布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这份重磅文件,提出六项重点任务,按“一梁五柱”布局。由此,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安徽有了更清晰的“指挥棒”。
凭制造、科技、创新频频“出圈”的安徽,缘何以更大力度发力文化建设,吹响嘹亮的文化强省号角?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深意?
读懂它,我们不妨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干”“人民立场”几个维度来触摸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思想脉络和底层逻辑,探索回答以“文”兴皖大课题之下的细节之问。
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强省?
有人说,小到书籍中的文字、美术馆里的书画,大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都蕴藏着文化的力量,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还有人对文化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作了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文化之于安徽,是新征程上的铸魂工程,是经济跨越、科技崛起、制造“出圈”之后进一步厚植精神载体、筑牢政治根基的关键之举。
成事之要,在于立场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安徽考察调研,深入乡村、城市、高校、企业、科研文化单位等,为新时代安徽创新发展明确方向、擘画蓝图。
深情牵挂、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把脉未来,创新分量何其重!走进科研文化单位,循红色足迹,养英雄正气的期许何其深!
这些年,不负重托的“安徽答卷”,文化篇章浓墨重彩。
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万多个、中国好人榜人数连续14年居全国榜首、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居全国第2位……春风化雨,成风化人;安徽文明,星河璀璨。
凝聚民心,筑牢根基,安徽持续向文化要动力。“做强做实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省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皖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擘画出一幅文化“强起来”的更大图景,时间的“表盘”也反复提醒着我们:文化强省建设时不我待。
没有凭空而降的繁华,精神高地的厚积,全凭滴水石穿,垒土成垛。
进一步从历史的逻辑中去叩问,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为什么”同样有着清晰的答案。
在绵延流淌的中华文明脉络里,文化的浪潮奔腾不息,传承不绝。感知古老的中华文明流淌轨迹,安徽文化极具辨识度。
江淮大地,山水形胜、历史悠久、文脉深厚,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徽字号”文化起源早、绵延不绝,标注了安徽在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独特地位。
可以说,江淮拥有璀璨夺目的安徽文化、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和蓬勃发展的当代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
继往开来,文化不强,就不是真正的“强”。凭借文化“活水”拔节生长的安徽,也必然依靠文化养分来孕育一个繁荣兴盛的未来。
冬天埋下的种子终将在春天绽放。全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这个初冬如约而至,安徽以独具“历史纵深感”的视野打开文化强省建设新图景,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开启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航程,既是对历史的“回响”,也是对苍生的“不负”,更是对未来的“逐梦”,我们静待春华秋实,枝繁叶茂。
文化强省“强”在哪儿?
安徽,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文化大省、制造强省、科技强省……由远及近,从“大”到“强”,安徽优势显著、性格鲜明。
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迭代跃进,安徽在布局着一个可期的未来。
布大局,展宏图,兴基业,并非易事。而理念的升级、思路的“破冰”则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在全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上,省委书记韩俊就文化强省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并进行了深刻论述。“繁荣文艺创作要突出成高原、起高峰”“壮大文化产业要突出全链条、强龙头”……一言一语,一招一式,深蕴着对文化强省建设的深思熟虑和真知灼见。
每一次的攀升,都需要思想、理念、观念的“破茧”。落脚到全省各地,又该如何来承接这份重任?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大会鲜明开题: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努力将我省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信心、定力,这是需要我们坚守的重中之重。
如今,文化强省建设的号角吹响,向“强”图强,明方向是第一位的。
具体来说,安徽的文化强省建设,该向哪里“强”?全省上下迫切需要达成统一的共识。
近日,安徽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文化强省建设“六强”目标——思想引领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文化感召力强、创作生产力强、文化供给力强、综合竞争力强。
这六个“强”,是安徽对文化强省的最直接定义,亦是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总导航”。
只要方向对,路再远,终会抵达。有了这个总体目标,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就有了“纲”,也就迈出了关键一步,纲举目张牵引安徽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如何建设文化强省?
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跃迁,如何重点发力,是文化大省向深递进、提级跃迁的关键所在。
新征程,何以安徽?何以强省?何以文明?
“一梁五柱”拉直问号,这是推动安徽从点上突破、面上推进的一张崭新“施工图”。
何为“一梁”?高扬思想旗帜。何为“五柱”?壮大主流舆论、保护文化遗产、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
从“一梁五柱”来看,既有对根本的坚守,对党的领导的捍卫,又有对历史的传承、人心的凝聚,还有对产业的培育、未来的牵引,很多理念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蕴含着对文化内核的思考。
毫无疑问,“一梁”“五柱”互为一体、相辅相成。
高擎思想之旗,是第一位的。安徽明确,将实施推动理论宣讲走深走实、提高理论研究阐释水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等5项工程,到2027年力争打造3至5个宣讲品牌,培育1至3个国家高端智库,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阐释成果。
把旗帜插在人人看得见的地方,让思想新风劲吹江淮大地,让每一个江淮儿女都目标同向、步调一致、思想共振,这是安徽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首道“必答题”。
壮大主流舆论,位居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五柱”之首,壮大舆论场无疑是安徽接下来重点发力的一个方向,也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命题。
“大屏小屏一体推进,创作出更多接地气、能‘出圈’的精品,”“把镜头更多聚焦群众、聚焦基层,多开展一些蹲点报道,多采播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
11月14日,也就是全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召开的前一天,省委书记韩俊专程在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广播电视台调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谈创新到聊融媒再到讲业态,省委领导对如何壮大主流舆论聊得深、谈得透,为文化强省建设划出重点。
保护文化遗产,安徽同样十分关注。这是因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尤其要善待,做好传承和保护。安徽文化绵延万世,不曾断流,就是因为时时刻刻做到了“善待”。
放眼江淮,古城、遗址、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传统建筑等文物和文化遗产构成了安徽独特的文明脉络,只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江淮城乡大地上的老建筑,才能保留安徽的历史文化记忆,延续安徽文化脉络,文化强省建设才有坚实的根基。
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强省”目标之下,是一条条再清晰不过的现实路径。
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文化强省”建设无疑是以“文”兴皖的关键一招。
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坚实行动。
站在时间长轴上看待文化建设,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和文化工作者应有的清醒和定力,要有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胆识和气魄,聚焦文化强省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逐项形成落地落实的“时间表”“施工图”“责任书”,尽快凝练出一批重要抓手、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让文化强省建设在江淮蔚然成风、形成势头。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建设文化强省的意义在哪里?
今天的安徽形象更加光彩,今天的安徽人民更加自信,风气之变前所未有,文化润心发挥着关键作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在新的征程上,安徽以文铸魂、以文立信、以文化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这篇大文章中,人民才是最鲜明的底色。推动文化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人民的,根本目的是要让源远流长的安徽文化走进江淮儿女心中,浸润于一呼一吸,体现在一举一动。
安徽首部工业题材大型话剧《炉火照天地》近日闪耀上海滩,收获观众的无数掌声;在安徽取景拍摄的电视剧《县委大院》、安徽原创民族歌剧《风雪大别山》等精品佳作也“火”遍大江南北,收获无数屏端点赞……
“文化皖军”精心打磨一件件精品佳作,接力繁荣活跃文艺创作生产,让安徽风采闪耀舞台,让八皖传奇流淌“指尖”,让江淮故事触动“心头”,“文化大餐”丰富着安徽多样文明的同时,也深深厚植着江淮儿女的文化自信,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文化强起来,精神立起来,身边的“文化圈”多起来……全省上下大力推动“文化+科技”“文化+数字”“文化+创意”跨界融合发展,一幕幕新业态、新场景正重新定义着人们的幸福生活。
放眼望去,江淮城乡大地上,“文化网络”越织越密,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不断涌现,特色文化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转身望向安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新打开,带动餐饮、住宿等“百姓产业”旺起来,“富脑袋”与“富口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走进农村,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非遗陈列室等“打包”入驻乡村文化站,安徽村级文化中心覆盖率98%以上……一个个被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文化新场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用心用情的文化服务赢得江淮百姓认可和好评。
安徽,人杰地灵,精神挺拔,文化底蕴深厚,在源远流长的文明长卷中,浓墨重彩,傲然怒放。
一路行走,一路繁华。今天,充满生机活力的安徽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正掀开文化强省建设的新一页。我们脚踏实地,向“强”图强,让绵延不绝的安徽文化生生不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编辑: 王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