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数字古建”所折射的徽文化要义
读懂“数字古建”所折射的徽文化要义
——专访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陈刚
8月15日,在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科研人员进行徽州古民居模型建模。记者 徐旻昊 摄
以数字化技术研究徽派建筑,为当下的城乡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数据和样本;读懂徽州古村落数字档案所折射的徽文化要义,能为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找到一个生动鲜活的解答。
徽文化保护需提倡多维视角的“大保护观”
记者:徽派建筑堪称徽文化中的“活文献”。古建筑保护工作怎样融入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全局?
陈刚:徽文化保护需要有“大保护观”。需要有多个维度,特别在当下,历史文化、文旅策划、艺术创意、品牌传播、产业衍生及乡村振兴等维度都是应当重点要考虑的。多年来,我们将徽州古村落空间形态、古村落景观环境、徽派建筑保护与更新、徽派建筑创新设计、徽州文化与创意设计作为课题和主要研究方向,并融入教学和课程设计的体系中,久久为功,形成特色。
古村落的数字档案,为今后的更新、改造,以及活化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在未来的古村落保护大数据中,应当包括古村落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如古村落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的图文数据以及反映古村落中典型的历史建筑、水口园林、古桥名木等相关数据;还需拥有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如古村落中的文字记录、历史文献、民间文学类图文视频数据等。
8月15日,展示中的西递村追慕堂模型。记者 徐旻昊 摄
“新徽派”的概念值得探索与推广
记者:您提出“弘扬徽文化,创造新徽派”,如何理解建筑文化中的“新徽派”?
陈刚: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徽派建筑是重要流派之一,它具有“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精美绝伦的营造技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新徽派,应当具有历史与现代经典的时空对话,有建造技艺的传承与优化,有低碳营造理念的活化与创新,更加具有地域文化特质、新的业态特征,更加具有数字经济和文旅产业的带动,而这一切则需要用创新的方法与路径来实现。
徽文化的未来需要创造、转化与传播
记者:合工大学生们走进古建筑保护实践领域,与传统文化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有哪些心灵交集?
陈刚:在进行古建筑测绘之前,学生们从写生开始,先要绘画出自己心中理解的古村落、古民居,学生们在此过程中逐渐完成了审美的构建,以及对于徽州大地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向往。因此,可以说,充分得到徽文化的浸润,是参与保护徽文化的基础,这对于年轻学子们来说,至关重要。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大大加强,有了文化的融入与碰撞,学生们在内心深处留下文化创意与美学领悟,以及对于徽匠创造技艺的向往与憧憬,将会在恰当时候,通过规划、设计、文案、影像、感悟等形式,转换为他们的创造能力和传播能力。这是坚持了近30年之久的徽派建筑数字化保护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记者 晋文婧
编辑: 章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