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五千年的刻画符号 揭开“中国原始第一村”面纱

安徽新媒体集团徽风皖韵工作室      阅读 

08021.png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听取了讲解员对安徽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的介绍。

  大口陶尊作何用处?上面的刻画符号代表什么寓意?有何重要历史价值?这件安徽蒙城出土的文物,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5000年前。

5000年前史前聚落遗址被发掘

  假如文物会说话,这件珍藏在博物馆里的大口陶尊,一定会将5000年历史文明娓娓道来。

  尉迟寺聚落遗址位于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属于蒙城县最北边的乡镇。昔日的尉迟寺是辉煌的,这里有为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而修建的寺庙,宏伟的建筑吸引了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常年香火不断。

  今日的尉迟寺是低调的,曾经的辉煌被历史尘烟掩埋。如果不是考古发现,谁也不曾想到,这片不起眼的土地下方埋藏了一个距今数千年、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遗址。

  泥土能尘封一切,也能呈现一切。透过5米深的地层,穿过五千年的时光,一个数千年前繁华的原始村落呈现在人们眼前。

  考古资料考证,早在5000年前,大汶口人由山东南下迁徙,长途跋涉,其中一部分人到达了水土肥沃、水草丰茂的皖北平原,看中了当地优越的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这支迁徙的队伍停下了。

  从此,在皖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迎来了第一批“东夷”客人,大汶口人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在此耕种、狩猎,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并创造了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

  专家们称该遗址为“中国原始第一村”,认定属于大汶口文化蒙城类型,填补了大汶口文化研究的空白。

08022.png

尉迟寺聚落复原示意图

08023.png

尉迟寺出土的鸟形神器

  早期的尉迟寺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植粟、稻类为主,采集和渔猎活动为辅,农业生产的提高,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早期文明。

  尉迟寺遗址先后经历13次考古发掘,在此过程中,大型红烧土排房、围壕、祭祀广场、“七足镂空器”“鸟型神器”以及大批先民使用过的器物等聚落遗存重见天日。

  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各类器物制作精美、做工精湛,反映出较高的制作水平和文化特征,堪称早期的“中国智造”,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刻纹大口陶尊了。

神秘刻画符号有何意义?

  七月的蒙城县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很多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博物馆,一睹珍贵历史文物风采,探寻中华文明之源。

  在蒙城博物馆二楼尉迟寺遗址专题展厅内,尉迟寺聚落遗址里发掘的大部分文物就陈列于此。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先民的日常生活……都能在器物里找到“答案”。

  大口陶尊的形状像一枚大炮弹,重达几十斤,呈尖底或圜底状。在大口尊的口沿之下,刻有类似“日”“月”“山”形状的符号。这种陶尊刻划符号,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大朱家村遗址、山东诸城前寨遗址都有发现,是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独特标志。

08024.png

大口陶尊刻画符号示意图

  这些刻有神秘符号的大口尊,出现在尉迟寺遗址各处,或出土于墓葬中,用于儿童瓮棺葬的葬具;或出土于祭祀坑中,用于祭祀用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尉迟寺遗址中心的10号祭祀坑就出土了12件大口尊,首尾相接,排列有序,其中有两件肩部刻有大汶口文化独有的特殊符号。

08025.png

尉迟寺遗址10号祭祀坑发掘现场

图源:安徽博物院

  在原始社会,尤其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各种原始宗教行为普遍存在于生活领域。这种符号可能代表尉迟寺先民所崇拜的自然现象,把它抽象摹画刻到了大口尊上,于是刻纹大口尊便成了神圣的器物,用做陪葬品或祭祀用品。

  它的特别之处是器物上刻画符号,分别是“日”“月”“山”形,抽象的表达和组合,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画。

  这些神秘的刻画符号代表何意?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有人认为是族徽,有学者认为是图腾,但多数学者认为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不论代表何意,这些刻画符号是国之瑰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实物见证之一。

  虽然目前难以破译先人们赋予这些神秘符号的全部内涵,可是透过文物,我们看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以及那个远古年代的灿烂文明。


  策划:杨玥玥 黄娜娜

  拍摄:郑强强 邹韩欣

  剪辑:郑强强

  海报:王乐

  出品:安徽新媒体集团徽风皖韵工作室

编辑: 杨艳红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体育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 版权中心 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