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铁”转“水”的日子

工人日报  陈华 周鸿旭    阅读 

  3月的江淮大地,春风拂面。在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合肥蜀山复线船闸施工现场,塔吊林立,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此情此景,让此前参加工程建设的中铁十局王传涛尤为心潮澎湃。

  去年10月,随着施工机械破开最后一道“屏障”,长江之水经由一条“新路”奔流而过,直向巢湖。当天,引江济淮工程菜巢线庐江段顺利通水。

  对于参与建设的中铁十局引江济淮全体职工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作为项目书记的王传涛感慨万千:南征北战,参与各项工程建设,对“铁”十分熟悉的他们,这是第一次与“水”邂逅。

  由“铁”转“水”的日子,这些职工经历了怎样的历练呢?

  “汛期”两个字的重量

  中铁十局上马引江济淮工程,第一次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对参建者,还是企业,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不过就是挖一段河渠而已,不会有什么难的吧!”这样的想法,让刚从铁路和公路项目转战而来的职工们满怀信心。按照过往的经验,稳步推进施工生产,一切都将水到渠成。

  但与之前不同,防洪度汛是此次施工中最为重要的工作,这就意味着,为了避开汛期,很多时候需要跳跃性施工,再加上地质结构非常复杂,施工难度增加。大家逐渐认识到,这是一项不同于“铁”的具有异常挑战性的工程。

  “再有两天,我们一级边坡的混凝土就能打完,到时候汛期来了也没什么问题。”王传涛回忆起来,那时大家还不了解“汛期”,所有人都以为工期任务尽在把握,直到那晚,电话响起。“我们这里的堤坝坚持不住了!水要下去了!”夜里12点,上游标段负责人打来电话,全体职工如同晴天霹雳。

  只要再有一天,一天就行了,可偏偏就是这个时候……汹涌的水流没有给项目部一丝反应的机会,所有人连夜赶赴现场,将河渠中的机械往上开。仅仅一夜,原本干枯的河渠,水深便已达到了6米。望着即将满溢河岸的河水,所有人才认识到“汛期”两个字的重量。

  在洪水中守望相助

  他们忘不了2020年那个夏天。十年难遇的洪水,从上游席卷着沙石和巨浪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地冲垮了河渠中一座又一座堤坝。

  引江济淮项目部所在的安徽省庐江县,经过了7轮强降雨,所有堤坝都已经达到极限。当时,洪水已经超过了坝体,危险关头,引江济淮全体职工逆行而上,成为洪水中一道坚实的“堤坝”。现场队长沈荣生带领职工,开着4台挖掘机,当晚到达坝上时刻待命。

  一夜的坚守,所有人都疲惫到了极点。第二天早上8点,沈荣生发现堤坝漏水。在强大的水压之下,仅仅20分钟,堤坝就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水突然涌了过来,转瞬间就漫到了腰间。

  四周环水,寸步难行,生死关头,沈荣生强打精神,镇定下来。为防止被洪水冲散,7个人手拉着手往高处撤离,而身后的堤坝还在漫水,不可能不管。

  情急之下,他们顾不得损失,毅然将4台挖掘机推了下去,堵住了缺口。看着挖掘机在洪水中一点一点消失,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22年春节前夕,横跨引江济淮河流上的G3合铜黄高速特大桥通车工期在即,但是包括业主单位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在春节前通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临近春节,施工队伍人员不足,再加上连日雨雪天气,都无疑给通车带来了极大阻力。

  如果推到春节后,施工进度就会严重受到影响。如果工期延误,对于之后的汛期,他们并没有充足的把握能够完成抢工,大家坚定了信念,“节前我们必须拿下!”

  当时,施工队伍仅剩40多人,为了保证施工人员充足,项目部30多名职工披挂上阵。机械上不去,就人拉肩扛,几百个混凝土护栏,就这样硬生生地被职工们搬离了路面。

  交通导改那天,一大早,项目全体员工都到达G3桥,开始了最后的冲刺。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奋战到晚上9点,时间不够用,大家把吃饭的时间省下来,匆匆扒拉几口又冲向第一线。就这样,本来要三到五天做完的工作,一天之内全部完成。

  G3合铜黄高速特大桥如期顺利通车!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引江济淮全体人员的奋斗下见证了奇迹。就在通车的第二天,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桥上归乡的车辆川流不息,大大缓解了春运压力,项目部全体职工看着熙熙攘攘的车辆,发自内心松了一口气。(记者 陈华 通讯员 周鸿旭)

编辑: 章嘉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体育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 版权中心 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