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新时代的先锋力量

安徽日报  陈婉婉    阅读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特别报道】

争做新时代的先锋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01.png

  为扎实推进青年学生学党史,安徽农业大学开展“青春献给党”青年学生读书会活动。图为学生在校图书馆青禾书店交流读书体会。(资料照片)记者 李博 摄

  “紧要关头必须冲在前”

  日前,蚌埠医学院举办了一场援沪医疗队事迹分享会,为2022届毕业生送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最后一课”,希望毕业生们从榜样的故事里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李亚军,是这场报告会的“主角”之一。

  李亚军既是今年我省援沪医疗队的队员,也是我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2020年初,武汉暴发疫情,他主动请缨,逆行而上。作为支援医院护理负责人,他带领56名护士先后接管武汉两家医院的4个病区,奋战65天,救治新冠患者300余人,实现护理管理“零事故”,医护人员“零感染”。

  今年3月,上海暴发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在接到援沪通知,深知要面对的是传染性非常强的奥密克戎毒株后,李亚军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抗疫老兵,在最紧要关头,我必须冲锋在前。”李亚军向毕业生们回顾了当时的急迫心情。在上海方舱医院工作的53个日夜里,他坚持亮身份、作表率,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将党员勇当先锋、当好标杆的形象树立在抗疫一线。

  初到上海时,人力资源管理尤为棘手。 “每班要上几个小时? ”“每组需要几个人?”“路途这么远怎么办?”“怎么保证队员充分地休息?”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凭着援鄂时积累的管理经验,李亚军和同伴综合考虑护理人员数量、年资等各种因素,不停地完善分组、优化排班,确保人力管理合理高效。

  开舱后,李亚军又要求首先进舱。在收治感染者的过程中,他带领同伴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安抚感染者焦虑情绪,协调公安、志愿者、物业、保安等力量,8小时内收治感染者651名,创造了安徽方舱单日收治人数的最高纪录。 “腿脚走到酸软,耳朵勒到麻木,嗓子讲到沙哑,但脚步没有因此而停下。我们要确保不遗漏每一个感染者,把所有人安置好才能下班,回到驻地酒店时已是次日凌晨4点。 ”李亚军说,责任心驱使着他前行,感染者的一声声道谢也抚慰了自己的疲惫。

  舱内感染者全员核酸采集时,时间紧、任务重、风险高,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651名感染者核酸采集任务,又成了摆在医疗队面前的急难问题。李亚军再次主动请缨,提前把系统安装、打印调试、用物准备、流程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准备好,又加入党员突击队进行核酸采集工作。为了跟时间赛跑,回到酒店后,李亚军立刻着手优化核酸采集流程,绘制核酸采集站位图和流程图,优化后的流程得到护理管理组一致认可。后来,他和同伴们又按要求连续多日凌晨四点进入舱内协助进行核酸采集工作。从4月7日开舱,到5月17日休舱,李亚军和同伴们共完成舱内感染者核酸采集11302人次,无一例差错、无一天超时。

  “在方舱的每一天,都有很多小事感动着我。大家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病患,每一个人都了不起。 ”李亚军说。

  “不负青春不负己”

  一线执法人员工作中经常遇到监控区域广、巡查线路长、人手紧缺的难题。如何改变过去的 “人海战术”,由人防转向技防?如何开放通信铁塔高点资源,进一步发挥铁塔资源的共享效用,转换增长动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是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市分公司青年党员刘骏和他的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进入数字时代后,以前单纯用于通讯信号传送的铁塔,又有了新价值。 “铁塔有电、有网、有高度、有人维护,拥有规模巨大的站址资源和通信电力维护保障能力,在基站铁塔资源综合利用上优势明显。”刘骏介绍道。基于铁塔有中高点监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司与芜湖市政府探索开展合作,在塔上挂载高清摄像头,打造“铁塔+视联”共享平台。

  依托挂载在通信铁塔上的摄像头进行前端视频图片采集,通过高速网络实时回传到指挥处理中心的AI中枢,再由部署的100多种智能AI算法快速进行视频图像处理,对诸如执法部门关注的“烟”“火”“车辆”“船只”等多种要素进行识别,通过“人防+技防”手段提升政府信息化管理能力,“铁塔+视联”很快在辅助“长江大保护”、秸秆禁烧、森林防火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对违法行为形成了有效震慑。

  在刘骏及其团队的推动下,芜湖铁塔还签约了安徽省首个气象相控阵气象雷达挂载服务项目,为后期同类气象雷达信息化项目建设提供成功经验,并迅速在全省推广复制,为“智慧气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这种“通信塔”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模式得到广泛认可,芜湖铁塔又先后与农业、水利、林业、环保、气象、民航等行业以及无为市政府就更好地利用铁塔资源助力行业信息化发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共享共赢。公司的业务发展了,城市更安全了,环境更优美了,这些都是对我个人工作最大的肯定,也将鼓舞我继续奋斗,不负青春不负己! ”刘骏说。

  作为一名党员,刘骏把党团建设时刻放在心上。他带领青年团员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 “3·12”植树节、芜湖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青春战疫”等志愿者服务活动,打造出团结、快乐的团队氛围,青年员工收获了自我归属感,同时增强了企业向心力。

  在生活中,刘骏带头亮明党员身份,主动到所在小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先锋驿站”报到,根据临时党支部安排,配合所在小区参加防疫青年志愿服务队、小区帮帮团、互助小组,在疫情排查、核酸检测、群众服务等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所在街道为此特地向他颁发荣誉证书。

  日前,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芜湖集群”在全国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列。刘骏和他的同伴们又投身到这项浩大的国家工程建设中,不断扩大着铁塔共享的“朋友圈”,为各个场景实现 “智慧+”提供物理基础。

  “脚下都是建功立业的好战场”

  6月16日,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产品先导中心学员毕业典礼在合肥举行,来自安徽大学的王恒亮和其他25名联合培养毕业生一起,上台领到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王恒亮还被评为“焊装小组最佳学员”,再一次站到领奖台中央。

  和同伴们不同的是,王恒亮还是一名退伍军人。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全身心投入,坚守职责,干出成绩。

  2017年夏天,还在安徽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读大一的王恒亮被校园里的征兵宣传所打动。“‘携笔从戎,精忠报国’这八个字让我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王恒亮说。很快,他就办理相关手续,从当年9月起应征入伍,开始2年的服役生活。

  王恒亮被分配到位于中越边境的边防基层单位。这个从小在淮北平原长大的北方小伙,很快领略到南方山地潮湿炎热环境的“威力”。 “我们经常全副武装地沿着漫长的边境线巡逻,山路崎岖,蚊虫叮咬是常态。但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军人而骄傲,因为我走过的这片土地曾是当年的战场,无数的先辈们在这里洒过热血。每次边境巡逻,都让我有一种神圣的感觉,促使我干好分内事,站好每一班岗。 ”王恒亮说。服役期间,他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刻苦训练,认真负责地完成了各项训练、执勤任务。因此,他被评为“优秀义务兵”,并记嘉奖一次。

  2019年9月,完成服役后的王恒亮又重新回到熟悉的校园,继续完成大学学业。环境变了,但是在部队里养成的奋勇争先的士气没有变。从大二到大三的两年间,他获得一次“社会实践奖学金”、两次“学习优秀三等奖”,还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一年后如期转为正式党员。

  去年夏天,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来到安徽大学交流,共同实施“大众安徽现场工程师资质培训项目”,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展“双元制”专业教育,面向本科学生进行选拔。此时的王恒亮已经获得了校内保研资格,但是他再次选择了挑战。“大众安徽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第三家生产基于MEB平台纯电动车型的合资企业,是我省先进制造业的‘一号工程’,我想试试!”王恒亮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经过层层遴选,王恒亮等26名来自安徽大学和合肥学院的2018级本科生成为首批学员,进入大众安徽先导中心,开始为期10个月的培训。他告诉记者,具体承担培训项目的先导中心,是汽车生产流程上的重要“桥梁”。正是在这里,新产品才能由设计图纸状态转化成生产线上的整车状态。对于王恒亮来说,一开始面对外籍专家授课,语言沟通就是一道难关,更别提专业性极强的课业知识。军人铁一般的意志这时又发挥了作用。他加倍投入,反复练习,短短几个月就攻克了语言难关,可以熟练地使用英语和外籍专家讨论业务。今年6月,他顺利通过最后的工程师资质测试环节,晋升初级工程师。目前,他已经正式上岗。

  “无论是军营、学校,还是公司,只要脚踏实地,哪里都是建功立业的好战场。”王恒亮说。未来虽然遥远,但是前景可待!

  “路难走,更要并肩拼搏”

  很多人在医院进行磁共振检查时,都会对其高额的费用印象深刻。磁共振机器生产工艺复杂、维护保养成本高是一方面,更主要原因是国内绝大部分的磁共振机器长期以来都依赖进口,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在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却有科大福晴这样一家企业,依靠科技自强,成为打破垄断的 “破局者”。这支队伍的领头雁就是周玉福。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利用电磁波进行信号传输的一门科学技术。它具有非接触、无破坏、无辐射等特点。如此优异的成像功能,让该项技术成为医生和患者的“好朋友”。但世界上能生产该设备的厂家却不多,以美国通用、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为代表的国外品牌垄断了全球市场。 “我们业内把这三家统称为GPS,我们的目标就是打破垄断,把我们的企业也打造成像GPS一样全球一流的 ‘百年老店’,造福全球的医者和患者。 ”周玉福说。

  走上这条自主创新之路,离不开引路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周玉福的导师邱本胜教授正是我国最早一批研究磁共振技术和开展临床应用的学者。“刚进实验室的时候,邱老师曾跟我们分享他在医院的科研经历,尤其是磁共振引导下的精准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科研是真正能够落地的。 ”

  在射频实验室刚开始做磁共振射频线圈时,周玉福第一次做出了表面介入线圈,与实验室同学们一起去医院的磁共振机器上做实验验证效果,结果令人非常满意。第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周玉福和同学们都兴奋不已。

  2020年,科大福晴的首款磁共振产品临床试验的前一周,周玉福带着研发团队连续通宵工作了3个晚上,把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梳理了一遍又一遍,确保了在上海和合肥两家医院临床试验的圆满完成。 “大家团结一致、奋勇拼搏的那股劲,着实让人感动。 ”周玉福说,再难走的路,大家一起拼搏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随着一步步的发展,科大福晴的业务板块已经涵盖精密体检类装备、精准医疗类装备、健康体检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以及科研仪器等五大板块,目前正在集中精力打造装备板块。 “科大福晴旗下 0.35T磁共振产品已取得国家医疗注册许可、生产许可,1.5T磁共振产品预计7月初取得国家医疗注册许可,7T科研型多核磁共振系统将于10月份完成,明年1.5T无液氦磁共振系统、心血管介入磁共振系统、神经介入磁共振系统等一系列高端产品将分别进入注册阶段。 ”说起这些即将面世的产品,周玉福如数家珍。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磁共振产品一定能够以更质优价廉的新面貌出现在每一位需要它的患者身边。

  “当好乡村振兴‘那根钉’”

  本科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青年农场主班,研究生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又通过省委组织部选调生考试,被选派到石台县丁香镇华桥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梁坤与农业、农村、农民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驻村的近两年时间里,梁坤在与“三农”打交道中,切实感到乡村振兴的前景广阔和农科学子肩上的使命光荣。

  “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不会做群众工作都是小学生。”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初到村里的梁坤把增强群众工作能力放在开展工作的第一步。 “刚开始,针对脱贫户开展帮扶工作困扰了我一段时间,一是和群众沟通不畅,二是帮扶政策不熟悉。找出了原因,我便通过各种途径‘补功课’。”梁坤回忆,开局的不利,反而坚定了他一定要把工作做好的决心。他时时处处都找机会研读乡村振兴工作文件、咨询镇村乡村振兴专干、向老同志学经验学做法,很快理顺了工作思路,也能够对一些事情进行妥当处理,切实解决了部分群众的疑难困惑。

  脱贫攻坚宝贵成果来之不易,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在梁坤和同伴的努力下,丁香镇粮油仓储项目成功落户华桥村,村里又盘活荒山建设了200亩香榧基地。村民的 “钱袋子”鼓了,环境建设也要跟上。很快,美丽华桥生态人居工程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村养老服务站改造提升等项目也陆续开展,村里的工作繁杂却又紧贴民心。

  驻村的锻炼,让梁坤切实感受到什么是“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 “基层工作太重要了,如果说基层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基层干部就是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的‘那根钉’。”梁坤说。虽然基层工作“辛辣味”十足,但回味起来却是甘甜的。去年推进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很多村民因为不了解、不明白而对接种疫苗心生疑虑。他就耐心地一户一户登门答疑解惑。 “只要我们坚定意志,找到工作的实际意义,能为群众带去实际利益,工作就好开展。 ”梁坤说。最后疫苗接种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得到保障。

  “我们同来的选调生之间经常拿村里的狗对我们叫唤时间的长短来打趣。去村里次数越多,狗叫声越短。 ”这般调侃,既道出了这些选调生初出茅庐的窘迫,也能看出他们渐入佳境的欣喜。在村里的每一步,都是论文延续在田间地头的另一笔,更是农科学子践行“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初心写照。

编辑: 章嘉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体育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 版权中心 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