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花绚烂绽放 创新发展动力澎湃

合肥在线-合肥日报      阅读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202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推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创新,已经成为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和最大潜力。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创新高

  创新成就合肥精彩。

  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等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累计3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榜20强……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硕果累累。

  墨子传信、悟空探秘、热核聚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一批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涌现;

  能源和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启动运行,中科院临床研究院落户合肥,合肥大基因中心揭牌启动,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基本建成运行……

  在合肥这片热土上,创新的热浪让人“坐不住”,创新的执着让人“停不了”,创新的动能让人“向前冲”。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以2020年为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8.8%、16.7%,增速创近五年新高;吸纳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572.13亿元,同比增长20.5%,并稳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进”大于“出”。

  好消息不仅如此。2020年,我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突破2500户,同比增长63%;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89户,创历年新高,总数达3328户。

  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推进

  创新鞭策合肥奋进。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高水平开启合肥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新征程的重要一年。”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力争全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户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以上;吸纳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增长20%、总额突破700亿元;就地转化科技成果3000项;打造100个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场景。

  其中,将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坚决落实省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任务,建成运行量子创新院一期。全面推进能源、环境、大健康、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组建运行未来技术研究院。

  同时,深化大院大所大学合作,建成中科大高新园区、北航创新院、合肥先进计算中心一期,开工建设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中科院创新院二期、清华公共安全院二期,推动北师大合肥研究院项目尽快落地。

  推动科技项目集中攻关。探索科技项目“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机制,组织实施10个左右科技重大专项,着力攻坚量子、质子等前沿技术和高端芯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组织实施100个左右科技攻关项目,推进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

  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再加速

  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化,而科技成果转化却是世界难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技成果转化犹如一场长跑,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合肥一刻不停歇。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今年将健全成果转化保障机制,深入实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支持政策,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召开市校(院)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的紧密联系服务机制。

  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支持安徽创新馆打造千亿级安徽科技大市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健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制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备案管理办法,支持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新增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5家左右,提升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成果评价、鉴定、评估、拍卖、交易等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将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扩大天使投资基金规模,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企业和初创期企业。引导银行信贷、担保资金、私募基金等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合作,争取扩大创新贷、科技小额贷规模,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

  ·本报记者 黎静·

编辑: 方彭依梦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体育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 版权中心 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