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江淮】一种两收好“丰”景
“去年第一季亩产650多公斤,第二季亩产250多公斤。今年增加了1300亩的种植面积,第一季亩产600多公斤,第二季预计亩产340多公斤。”11月6日,寿县三觉镇种粮大户潘超在自家田边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实践,再生稻的亩均效益已有2000元左右。
再生稻是指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的休眠芽重新萌发成穗,再收一季的水稻。这种种植方式不需要犁田栽秧,通过施肥和培育,可以在第一季收获后短时间内再收获一季,具有省时、省工、省肥、环保、高效等优点。
记者走进寿县三觉镇再生稻生产基地,眼前金灿灿的稻浪随风起舞,即将丰收的画面让人陶醉。
对于潘超而言,种植再生稻全生长期内,无需防治病虫害、除草,不需要喷施任何农药,这里生产的再生稻大米不仅口感好,而且安全、健康。
寿县三觉镇农技站负责人李应生介绍,目前,三觉镇再生稻生产规模已有6700亩,主要集中在低洼田、稻虾田、秧亩田及部分高标农田。为了筛选更好的高产优质品种,三觉镇农技站和寿县农技推广中心还在潘超的生产基地做了46个再生稻品种实验,为明年种植再生稻奠定基础。
在三觉镇镇政府及寿县农技推广中心的支持下,潘超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合作,开展了再生稻—绿肥—肉牛种养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实验,通常在每年10月15日左右,用植保无人机在再生稻收割前撒播紫云英及箭筈豌豆,10月30日左右收割再生稻,次年4月1日左右收割紫云英及箭筈豌豆做青储饲料,用于饲养肉牛,部分紫云英、箭筈豌豆及牛粪用于还田,培肥地力。
“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我们还利用不能秋种的低洼田块开展再生稻实验,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走出一条化肥减量、农药少用、绿肥养田的再生稻种植模式,实现两季产量接近吨粮田目标,得到农户的认可。”寿县三觉镇党委副书记罗俊告诉记者,下一步,将扩大再生稻种植规模,不断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渠道。(记者 柏松)
编辑: 章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