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赴“约”,乘梦追“星”——记合肥科学岛上一群“追星星的人”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张晓丹 刘职伟 张毅璞 赵荣    阅读 

  从合肥奔赴青海追“星”,是一种怎样的经历?

  9月的青海湖,迎来了一群特别的客人,他们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院研究院安光所光学遥感研究中心外场定标团队,正准备登船前往青海湖的湖中心,追逐一颗特别的“星”。

  可追“星”的路,并非一帆风顺。

  “等”——青海湖畔的焦灼

  9月10日清晨,青海湖岸笼罩在冰冷的细雨中,室外温度只有8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院研究院安光所光学遥感中心研究员李新站在湖边,眉头紧皱,由于连日下雨,码头被水淹没,团队无法登船。

  有心急的年轻人穿上雨靴试图趟过去,却发现水最深处已接近1米,就算人能过去,仪器怎么办?

  可时间不等人,青海湖面积达到45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64.8万个标准的足球场大小,从岸边到湖中心开船需要3个多小时,再不出发,就要和那颗“星”失之交臂。

  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焦灼,他们在等的究竟是一颗怎样的“星”。

  “今天下午,风云3D卫星将从青海湖上空经过,我们需要在卫星过顶的1个小时内,完成卫星定标的所有试验。”李新说。

  什么是卫星定标?想象一下,我们拿着相机,准备拍摄远处的风景。但在你按下快门之前,你需要确保镜头对焦准确,这样才能拍出清晰的照片。卫星定标也是同样的道理。

  卫星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甚至上万公里,它通过拍摄地球的图像来监测天气变化、观察农作物生长,甚至是预测自然灾害。卫星在遥远的太空,想要保证它拍摄的图像准确无误,就需要给它进行“定标”。

  而地面上的校准点就像是卫星的视力表。科研人员会精心选择地势平坦、地表均一、方向特性较好、海拔高、大气干净的地点,比如青海湖或敦煌的特定区域,作为卫星观测的“校准点”,这样的地方通常也是“无人区”,充满了各种不可预知的挑战,天气是其中的一个拦路虎。

  一次卫星定标通常需要有三次成功的同步测试,但同步测试有一个非常严苛的条件——是卫星既要过顶,天气又要好。李新带领的团队从9月1日开始守候在青岛湖,到现在已经10天了,还是没有遇到满足定标的条件。

  “盼”——风雨无阻的探索

  雨还在下,没有人顾得上早已被淋湿的衣服,大家围成一圈琢磨怎么登船。最终,通过协调,争取了一辆运货的卡车,准备趟水过去。所有人上车后都牢牢地将设备护在怀里,这些都是精密仪器,容不得一点闪失。在轰鸣声中,卡车颠簸着开向水面,离船越来越近,李新的眉头终于松了下来。

  这样的天气会不会影响测试?李新说,青海湖天气变化很快,有时候岸边下雨,到达湖中心后反而阳光灿烂,出发前会根据云图判断卫星过顶时的天气情况,只要有一点测试机会,都不能错过。上船后,团队成员们开始迅速架设仪器。通常情况下,他们需要在湖中心框定一个测量范围,然后在卫星过顶的1个小时之内,完成9个点的转移测量,所以动作必须非常迅速。

  9月的青岛湖阴晴不定,一阵风过,船体剧烈颠簸,即便是提前吃了晕船药,有的年轻队员已经开始头晕呕吐,其他人无暇顾及他,仍在紧张地调试设备。

  3个小时后,船行至湖心,所有的仪器也已架设调试完毕,所有人蓄势待发,只等头顶那颗星星划过,可此时的天空,仍是阴云密布,李新的眉头也紧紧地皱在一起,他和同事张权一起站在船头,紧盯着天空。

  15点51分,风云卫星FY3D过境青海湖,但由于天气状况未达标,实验未能成功进行,所有人员不得不撤回岸边,等待下一次出发。

  “追”——薪火相传的赴约

  这样的情况常见吗?安光所光学遥感中心副研究员张权说,等待是“追星”路上最常见的事。沙漠、戈壁、湖面,这些“无人区”经常会遇到恶劣的天气环境。这群追星星的人需要面对骄阳烈日、暴雨大风,乃至沙尘暴等种种危险。“我是2014年开始跑外场的,那时候的条件比现在还要艰苦。”张权说,那时候我国自动定标技术发展还不完善,只能通过人工一趟趟地跑,尤其是沙漠戈壁,有时候风大,把整个帐篷都吹飞了,大家赶紧护住设备,深怕精密仪器受到损伤,有时候遇到沙尘暴,辨不清方向,险些没有走出沙漠。

  但对于张权和团队来说,艰难困苦从来不是问题,最让他们揪心的是技术上的落后,使得实验频次少,效率低,时效性差,数据精准度也欠缺,出一次外场实验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通过近10年的潜心攻关,安徽光机所光学遥感研究中心外场定标团队自主研发出无人值守自动化观测定标设备,布设在敦煌、嵩山等多个场地。“现在我们在合肥科学岛,就能接收到敦煌的定标测量数据。”张权说,目前,在卫星定标自动化技术方面,他们不仅破解“卡脖子”难题,还做到了世界领先,将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青海湖由于湖面水体的特殊性,仍然需要人工观测定标,以确保定标精度。未来,我们要攻克的难题,就是定标精度,让我们的研究更“精准”地应用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张权看着船上忙碌着的年轻人,语气里是自信和坚定。从9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追星人,来到这个团队,前赴后继,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星辰大海中,一追就是30年。30年后,大漠戈壁,青海湖上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庞,仍然在讲述着这个薪火相传的“追星”故事。

  2024年9月11日下午15点33分,风云卫星FY3D过境青海湖,天空有云,安徽光机所光学遥感研究中心外场定标团队还是没有完成定标。下一步仍然是耐心等待,等待下一次出发赴“约”的最好时机。(记者 张晓丹 刘职伟 张毅璞 赵荣)

编辑: 黄曼曼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