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预防日系列报道 ①“互联网+AI” 让居家康复不是梦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孟一凡    阅读 

  写在前面:

  遗传、发育缺陷、意外伤害、疾病、环境、行为……人的一生,从出生到年老,残疾风险伴随生命每一个阶段,预防残疾与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为此,国务院将每年8月25日设立为“残疾预防日”。

  今年8月25日,我们迎来全国第八个残疾预防日,宣传主题为“预防疾病残疾,共享健康生活”,旨在加强残疾预防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

  近年来,安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各地在推动残疾预防知识普及,预防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疾病致残、伤害致残,以及促进残疾康复服务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近日,记者走进宿州、安庆、六安三个城市,以了解其在残疾预防方面的优良经验、有效做法和可喜成效。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能在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这曾是不少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最理想的康复方式,如今,在宿州市,这一期盼正成为现实,照进更多继续康复治疗的患者家庭里。

  走进年过六旬的刘成保家中,只见家中一角,他正端坐在沙发上,用双手手掌夹住篮球,并在胸前进行上肢平衡训练。不远处,一部手机放在支架上,播放的视频正对进行的动作进行同步演示。

  “能自己站起来了,手指更灵活了,每天坚持读文章,说话更利索了。”谈起老伴这一年多在家康复治疗的效果,妻子关爱云流露出喜悦和欣慰:“不用出门,就能得到专门的康复方案,在家就能进行训练,现在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2017年、2019年,刘成宝两次遭遇脑梗,经全力抢救得以出院,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漫长的康复过程。“开始生活难以自理,口齿也不清。”但在自己的努力和家人陪伴下,寒来暑往,医院康复中心,都有他们积极康复治疗的身影,也取得了不错效果。

  成果来之不易,但过程总伴随艰辛。关爱云说,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天上午和下午,她都要推着老伴去往医院,路上一趟要半个多小时。得益于埇桥区残联探索的“互联网+”居家康复的新模式,足不出户,仅凭一部手机,一个小程序,就能在家进行康复,不仅有专业康复师与他们对接,建立微信指导群,每半个月就能更新康复方案,并且这些服务全部免费。

  “他怕花钱,康复积极性不高,去年9月,区残联告诉我们这个康复项目,不花钱,现在每天上午下午都训练1个多小时,线下还有比较好的上门服务。”关爱云还补充说:“总共有20多个动作,每天我只要把训练视频发到群里,会有专门人员进行指导,很方便,以前坐着都很困难,现在刷牙、拿杯子、拧毛巾等细微动作他都能独立完成。”

  类似的案例在埇桥区还有很多。通过探索“互联网+”居家康复新模式,当地成功将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为有迫切康复需求的残疾人群提供了便捷的居家康复医疗、日间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服务,让新兴技术与传统服务碰撞融合的同时,也惠及了更多基层残疾人群众最关注的康复问题。

  “利用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的契机,我们积极对接区内外康复专家,联合专业技术团队,搭建了以‘互联网+AI’为核心的居家康复服务平台。”埇桥区残联工作人员介绍道,该平台通过实现客户端、服务端、管理端、运营分析端的“四端一体”式服务,并通过医疗系统出院患者筛查、镇街残联专委入户摸排、受助患者自主推介等方式,推广应用“互联网+”居家康复服务,目前已实现埇桥区38个乡镇街道的全覆盖。

  “慧动康”小程序客户端操作界面

  据悉,针对常见致残原因和常规系统专业化康复疗法,平台设计了脑卒中数字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肢体功能评估、肢体残疾状况评估、运动能力评估等五类评估指标。这些指标结合线下实地实物评估与线上AI动态模拟评估,有30万多套,覆盖多个肢体功能类别的康复方案作为储备,为制定科学、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激发用户的自主训练积极性,埇桥区残联还采取了实物奖励、辅助康复课程赠送等形式,促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政府服务转变为主动开展自我康复。

  “借助各方资源力量,我们旨在为脑卒中病人院后康复打通‘最后一公里’,为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埇桥区残联表示,目前该区已有600余人启动了“互联网+AI”居家康复服务,300余人形成了良好的主动康复习惯,150余人身体康复得到了明显改善,肌肉僵化等症状得到缓解,50余人身体机能和协调功能得到显著提高,可实现基本生活自理。(记者 孟一凡)

编辑: 章嘉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