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协: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  记者 史睿雯 许梦宇    阅读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刚刚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新的部署。7月26日,安徽省政协聚焦“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助力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7位委员、专家分别围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普通高中教育扩优提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建议,并与省教育厅、省卫健委、省发改委负责同志进行互动交流,共商务实举措。

  胡昂: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教育强省建设

  当前人口结构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及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现实情况,对教育强省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

  从人口发展层面看,出生人口的逐年减少、学龄人口增减的区域差异性以及对教育影响的时间滞后性,都将对我省教育布局和师资力量配置产生系统性影响;从人才培养层面看,新兴产业领域高素质人才需求大幅上升而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不足;从民生需求层面看,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公办与民办、普高与职高等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矛盾与问题也很突出。

  胡昂建议,尽快启动幼儿园、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修编,适当降低班额标准。一体实施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展3岁以下托育服务;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准确把握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变化,超前进行专业布局,给出时间表,加快推进专业结构调整,扩大新工科规模,增设、改造一批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专业;科学合理建设新校区、合并周边薄弱学校,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真正实现教师从“学校人”改变为“系统人”,推动教师资源动态调整、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差距。

  章松: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心理健康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引发社会关注。为此,安庆市政协围绕省政协本次月度专题协商会主题,积极开展联动调研,对市辖大观区12844名中小学生(占全区中小学生总数96%)开展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显示,4.7%的学生情绪症状处于异常水平,17.4%的学生多动或注意缺陷值较高,5.6%的学生同伴关系问题突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产生自我封闭、恐惧社交、自我否定等情绪的比例远高于一般同龄学生,占受访儿童8.7%;4.9%的留守儿童对学习生活态度较为消极,1.3%的单亲家庭学生有过自伤行为。

  “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缺少亲情陪伴,存在人际关系紧张、孤独感强等问题,部分中小学生质疑自己的能力价值,存在自卑心理。”章松说,目前存在专职心理教师数量少、兼职教师多,心理咨询室设施不完善,个别学校挤占心理或美育课时等问题。此外,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状况缺少关注,未能履行好子女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对此,他建议,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巩固“双减”成效,禁止教育培训机构制造和贩卖焦虑;探索将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转变为居住所在地就近入学,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在父母就业地平等入学,扭转留守儿童缺少亲情陪伴的现状;大力推进《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落地生根,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工作内容,依法落实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加快建立机构、平台、课程、社会和学校“五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阚青鹤:加快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扩优提质

  高中既是基础教育重要阶段,也是衡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我省在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短板弱项。

  在调研中,阚青鹤发现,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适龄学生不断增加,城镇普通高中,特别是县域普通高中资源总量不足问题有待化解;我省新高考今年已开始实施,但部分普通高中学校针对新课程、新教材推进实施缺乏系统性,选课走班等制度不完善,选课模式单一,校本课程开发不足。随着选课走班工作推进,存在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现象。

  他建议,可参照沪苏浙等兄弟省市做法,进一步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指导各地普通高中制定中远期特色发展规划,不断提升办学品质;充分研究论证人口变化对教育布局的要求,在新增人口和流动人口聚集区、工业园区,规划布局一批普通高中学校;加大普通高中学校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校舍资源配置,强化选课走班、特色化发展条件保障;推动普通高中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学校管理模式、教育评价意识。指导学校以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为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吴春梅: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双元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双元制”教育是一种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文化知识的教育模式,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

  全省积极构建“一产一链、一地一群、一企一校”的职教与十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中、高职专业布点分别达2809、3471个,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在校生有57万,年均输送人才逾20万人。吴春梅认为,我省“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产教融合机制尚未成型;‘双元制’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相关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参与意愿较低,特别是部分重点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储备作用认识不够清晰。”

  吴春梅建议,制定技术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采用政府主导、院校支撑、行业服务、企业融合运行模式,推行多元化评价主体、素质化评价标准、第三方评价机制和面对面评价方式,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考核机制;尽快出台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在资金、土地、金融、税收、信用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优化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办法,加大选人用人自主权,对于紧缺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招聘可适当放宽开考比例。

  方春龙:以高等教育高水平建设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聚合点,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以高等教育高水平建设推动我省教育强省建设,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方春龙认为,随着我省的高考报名人数将会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且随着高等教育强国、强省建设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中国,高等教育学位需求将进一步增大。他建议,提高高校办学层次。全面加强我省“双一流”建设,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力争用5-10年时间,新增一批A类和B类学科。

  提质方面,他建议大力支持省属高校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培育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对接我省产业发展需求,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优势专业,建设一批战新专业,调整一批社会需求不足专业;建立健全超常儿童早期发现与培养政策,开辟特殊赛道,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范立新:完善人才“引培评跟”机制 夯实未来产业关键人才支撑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新部署,要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当前,我省正处于布局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先机的关键阶段,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与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未来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调研中,范立新发现,现有政策对于未来产业特需的稀缺人才识别还不够精准,未能明确细分领域的具体需求,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导致引进的人才与产业所需不完全匹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对快速变化的未来产业需求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特别是在跨学科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短板。

  他建议,面向未来产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建未来产业核心人才数据库与紧缺人才图谱,深入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用好高端人才的行业影响力、人脉资源,优化招引机制,形成顶尖人才集聚的倍增效应;鼓励未来产业领域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在通用标准基础上,着重培养、发现在具体行业领域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

  鲍炎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应我省人口变化新趋势

  当前,我省学龄人口的规模和分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期间我省出生人口年均在75万人左右,随着2016年“两孩政策”的实施,2017年两孩效应显现,出现生育小高峰,此后出生人口逐年减少,降幅不断扩大。

  从长期看,出生人口的减少会导致基础教育学位需求下降,但短期内对学龄人口的影响呈现梯次推移性。当前我省学前教育需求高峰已过,义务教育小学段的学位迎来需求高峰,即将向义务教育中学、高中、高等教育阶段梯次推移。

  “2023年我省常住人口61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765万人,占61.51%,乡村人口2356万人,占38.49%,城镇化率比上年提升1.3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均居中部和长三角地区第一位,比全国高0.42个百分点。”鲍炎红说,城市学位不够用、农村学位用不完,城市校舍建不停、农村校舍空闲置等情况进一步加剧。

  此外,师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乡村教育规模逐步缩减,新进教师数量随之减少,教师过剩转岗分流等问题将趋于突出。另一方面,学龄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短期内城市的教师需求不断扩大,但随着出生人口下降以及家长对优秀师资的期望,城市将面临教师数量过剩和优质师资不足并存的局面。

  鲍炎红建议,由教育、发改、住建、公安等多部门联动,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各部门相关数据资源,建立片区内不同学段中长期学位需求预测模型,确保学位合理布局;有序组织幼儿园转撤并,积极探索有条件的幼儿园拓展或转型开展托育服务。推动闲置公办园校舍改建为公共服务场所,为社区养老服务等提供便利;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科学引导省内师范院校调整培养数量,优化教师供给配置。

  (记者 史睿雯 许梦宇)

编辑: 史睿雯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