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评】气象“被冤”,呼唤气象科普

安徽日报  华睿    阅读 

  近日,《湖北日报》报道《天气预报“不敢报40℃”?官方回应》上了热搜。

  入伏以后,天气炎热异常,网民体感温度与气象局播报的气温有差距,于是发贴抱怨说:逗我呢,怎么可能才这个温度,至少40℃以上。甚至有网民开始阴谋论,说:故意把气温报低一点,就是为了节省高温补贴吧?

  其实,这是由于气象知识缺乏而导致气象部门被误会被冤枉。

  通常我们说温度的时候,包含三个层面:气温、地表温度、体感温度。

  气温,指的是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这是气象部门按照科学原理,在比较空旷的地方所做的温度检测,这样测出的气温,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这是气温播报的依据。

  地表温度,是指地表面与空气交界处的温度,通常来说,夏天的时候,水泥地上的地表温度,要比百叶箱里测的温度高出4℃。气温不太高,而水泥路上却能煮鸡蛋,就是因为这个温差。

  体感温度,指人体在不同环境下感受到的空气温度。这个因人而异,也因地而异。

  而我们通常容易把气象部门播报的气温与地表温度,特别是自己的体感温度混为一谈。其实这三个概念内涵不同,数值通常也不一致。

  因此,这次网民对气象部门的“冤枉”,说明大家气象知识的缺乏,同时也提示我们气象科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气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度相关,气象科普,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护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能让公众获得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从而加强保护,避免灾害,减少损失。

  气象科普是非常专业的知识传播活动,因此气象科技工作者,要当好气象科普的“主力军”。(华睿)

编辑: 李谷雨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