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兴万村”的底层逻辑

安徽日报  方舢    阅读 

  一个民营企业,能为一个乡村,带来什么?当我们回望历史,“南通模式”,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19世纪末,张謇由仕入商,回到家乡江苏南通,创办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商业集团,并在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推动南通接入现代文明。

  这一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实业引导型乡村建设模式,被称为“南通模式”。

  这个案例启发我们,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尤其要注重发挥产业振兴对乡村社会、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发展的牵引作用。

  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楷模,身上具有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的企业家精神。

  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民营企业也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这些都意味着,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里,民营企业应该大有可为,也必定有所作为。

  但是,依靠民营企业家的个人情怀投资发展乡村,难免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局限性。

  这就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高举高打,既要有懂民营企业的部门,也要有懂农村实际的部门,共同配合、同向发力,为民营企业和乡村搭建高效对接的平台。

  长期以来,也有民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乡村做了不少实事,但尚未形成规模。2015年,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万企帮万村”行动正式开展,一方面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力量。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万企兴万村”行动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三年来,安徽广大民营企业响应号召、踊跃参与。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参与行动的民营企业达21510家,实施“兴村”项目28960个,位居全国前列。

  广大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强农兴农和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村企互惠、共建共兴的良好成效,充分展现了广大民营企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态度,充分展现了广大民营企业家不忘致富初心、助力“三农”事业的家国情怀。

  “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

  那么,乡村能给民营企业带来什么?

  不妨来看个例子。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有不少闲置的农家小院,成了安徽誉阳集团眼中的“宝贝”——既不需要新征地,也不需要大投资,是他们打造“一宅两院”的天然基础。“一宅两院”不仅让农民吃上旅游饭,也让企业挣上了旅游钱。

  从“万企帮万村”到“万企兴万村”,一字之变,这深刻说明,民营企业和乡村之间,不再是简单地发红包、搞救济,而是各取所需、互利共赢,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实践。

  民营企业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广阔天地是民营企业干事创业的重要舞台。做好“万企兴万村”,就能实现乡村发展、农民增收、企业获利“三赢”。

编辑: 章嘉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