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沿着大运河看安徽|宿州博物馆的这面墙“一眼千年”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宿州,因运河而生,跨运河而建,随运河的发展而繁荣,随运河的兴衰而变迁。6月25日,由安徽省委网信办、安徽省文物局主办的“何以中国·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系列网络传播活动走进宿州市博物馆,探秘隋唐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宿州市博物馆三楼,将发掘遗址搬进展厅,一面墙便是“一眼千年”。千年大运河的地层剖面被“挂”在走廊墙面。五十多米长、四米高的剖面图,犹如一幅巨型“壁画”,从历史的幽光里走出,诉说着大运河昔日的荣光。
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 黄洋洋/摄
“宿州博物馆内展示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剖面是目前国内最为完整、长度最长、时代跨度最大的运河河道剖面。”宿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高雷向记者介绍。
那么,在河道中提取剖面,是怎么做到的呢?
高雷介绍,这个过程就像是往河道剖面上贴了一张膏药,当你把膏药揭下来时,河道剖面上的淤土和沉积物也会被粘在膏药上。实际上,这张膏药是用特制的胶水与纱布制成的,揭取后,还要经过清洗、杀菌、脱盐、脱酸、阴干等多道程序,最后制成的河道剖面展品可以保存数十年之久。
由于剖面尺寸巨大,施工人员提前将其以长方形单元分割成许多个小块,并逐一编号,再一块块抬进展厅,根据编号将其重新粘连合体安装上墙,力求让观众看到“原汁原味”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地层剖面。河道剖面上粗糙的泥沙淤积层,及其夹杂着的石块、瓦砾、陶瓷片、动物骨骼等,生动地展示了埋藏在运河河道里的时间“密码”,无声地诉说着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此剖面的揭取展示,是不可移动文物与博物馆陈列展示的一次探索,使观众在博物馆内可以感受考古现场,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以及促进地方文化旅游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高雷说。(记者 张贤良)
编辑: 张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