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

安徽日报  徐磊    阅读 

  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既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形成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联动发展格局。

  完善顶层设计,统筹功能布局。小城镇全面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程,科学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是保障小城镇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一个中心镇区(新型社区)+多个中心村”为基本单元,为整个镇域量身定制总体规划。根据小城镇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化规划设计,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一盘棋谋划发展策略和建设方案。中心镇区和中心村要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既注重对镇区格局和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又要按照新型城镇化提出的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生态宜居等基本要求对镇区功能结构、公共设施、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确保二者协调推进、相得益彰。同时,保持镇村之间、村村之间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发展镇域产业,增强内生动力。产业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坚持产业立镇,立足各地区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挖掘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立足特色产业基础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强小城镇发展内生动力。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加快建设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普惠可及、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快发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通过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绿化覆盖、保护水资源等方式,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优化要素配置,释放发展动能。注重有效盘活和利用存量土地,结合土地增减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废弃学校、厂房)、工矿废弃地复垦整理、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土地政策措施,以存量建设用地异地置换等方式,解决中心镇用地及规划问题。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以中心村为基本单元,梯度推进村庄整治、田块归并、土地平整、沟渠疏通、池塘整修、田间道路及农田林网建设。积极探索构建集体土地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机制、协调土地跨行政区统筹利用,为产业承接和物资流通创造空间。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服务,稳步推进“小田变大田”工作,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逐步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加快完善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探索试行“PPP、投资人+EPC、F+EPC”等运营模式,按照“平台公司包干、财政资金补充、社会资本优先”的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省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试点镇建设专项资金,探索建立省市级土地综合整治专项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更多投资者。全面整合项目资金,统筹省级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民生事业等方面财政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原则,进行归并、整合。

  创新制度建设,促进融合发展。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小城镇要通过制度创新吸纳自上而下的城市资源和自下而上的乡村资源。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推进城市资本、人才、技术等下沉。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在就业、医疗、社保、养老等领域打通城乡壁垒,方便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就业、创业和置业。根据实际情况,将市场监管、生态环保、城管执法、自然规划、安全生产等执法部门的检查、监督及部分审批、处罚权适度下放,保障小城镇有足够的权限和资源对公共服务进行规划、设计、运行和维护。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广泛吸纳市场主体、社区居民参与小城镇治理,实现小城镇共建共治共享。

  (作者单位:宣城市宣州区双桥街道办事处)

编辑: 章嘉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