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文旅融合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近年来,宿松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历史人文优势和生态资源禀赋,坚持文化挖掘与旅游发展互促互进、优势互补,大力推进文旅融合转型升级。目前,该县共有各类文化旅游体育类企业近400家,其中规上企业14家,2022年,接待游客260.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92亿元。
塑造文旅融合软实力。保护传承文化资源,推动文南词、断丝弦锣鼓、宿松民歌、程岭大鼓书等传统非遗文化元素活态传承,结合文南词“131”工程,先后开展非遗保护“三进”及非遗进景区活动200余场,搜集并整理出版乡土读本文南词、宿松民歌等系列丛书;建设文旅项目,建成乡域特色场馆20余处,正在建设宿松县文化中心,规划建设宿松县文南词艺术中心;持续举办“宿松香芽”茶文化旅游艺术节、下仓龙舟赛、洲头葡萄节等系列文旅节庆活动,打造具有宿松特色的文旅融合IP。
激发文旅融合创造力。融文博于旅游,积极实施文物激活推广工程,打造集研学、教育、体验于一体的罗汉山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和白崖寨红色文化教育亮点;融非遗于旅游,打造茶文化体验馆、“宿松香芽”非遗传习基地等文旅融合体验基地,正在打造龙河非遗主题村;融演艺于旅游,大力发展现代演艺产业,创作《浴血罗汉尖》《风雪寒梅》等演艺精品,并在各景区景点、乡村旅游重点村巡回演出;融文创于旅游,积极探索“文创+旅游”模式,推动安徽远锦建设亲子文旅创意基地;融美食于旅游,先后推出山粉圆子烧肉、凉亭雪枣、宿松鱼面等一批特色美食和旅游商品。积极开发美食文化线路,邱山村成功创建全省特色美食村。参与中央电视台“一馔千年”--烹小鲜节目录制;融活动于旅游,结合“5.19”中国旅游日组织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启动仪式及乡村旅游线路体验活动,发布红色线路、茶旅线路、玩水线路、骑行线路、自驾线路等旅游线路5条;融数字于旅游,全面推进智慧旅游行动,积极实施“一卡通”,推动景区景点、旅行社、民宿农家乐、旅游商品、特色农产品入驻“游安徽”APP,开发“一机游宿松”文旅系统城市大脑。
提升文旅融合品牌影响力。针对基层文化队伍薄弱、单个乡镇难以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的实际,按照“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原则,将全县划分为临江洲区、县城周边、东乡泊湖、凉亭河、二郎河等五大文化区域,牵头区域乡镇轮流做东,开展“百姓明星送欢乐”区域文化活动,塑造宿松特色的文化品牌。连续2年举办宿松香芽茶文化旅游艺术节,为传承茶文化、推动茶旅游、促进茶经济提供重要载体,形成集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民俗体验、养生健身等于一体的茶旅融合新样本。
强化文旅融合产业带动力。加快推动“文旅+”与农业、林业、体育、教育等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洲头乡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成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网红打卡于一体的数字育秧中心,高岭乡通过流转闲置土地方式,先后建成湖枫生态园、枫林半岛水上乐园等项目,孚玉镇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上河苑旅农示范区。为增强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正在建设趾凤乡黑龙潭凤翔生态康养度假基地、龙山凤湖文旅城等项目。
提高文旅融合设施保障力。整合文化、旅游、体育专项资金及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每年财政投入近千万元,布局建设旅游厕所65座,建成旅游停车场19个、设置旅游标识标牌300余块、游客服务中心18个、开发旅游线路6条。完成23个乡镇(街道)及21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打造“15分钟阅读圈”,建成4个城市阅读空间,实施“快乐健身行动”,建成体育公园1个及105个快乐健身点,全面推动公共场馆向市民、游客开放,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功能。
拓宽文旅融合宣传推介力。重点围绕县级文旅资源,进行图文宣传和视频拍摄,擦亮“诗意山水、魅力宿松”名片。挖掘整理山区、湖区特色美食文化,推出一批游宿松名菜名店和美食精品线路。推动景区景点、旅行社、民宿、旅游重点村、旅游线路入驻“游安徽”APP,鼓励经营业主在抖音、快手、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直播引流。探索与黄梅、彭泽、湖口等周边县市景区景点协作,合作开发旅游产品,打造联合旅游线路,实现宣传互动、线路互串、共赢发展。(通讯员:孙亮)
宿松县“桑落洲”龙虾文化旅游节
“宿松香芽”茶文化旅游艺术节
松兹街道2023年“四季村晚”专场活动
宿松县罗汉尖红色旅游革命根据地
高岭乡湖枫生态园
编辑: 詹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