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大山里的“甜蜜”产业

中安在线  丁满莲    阅读 

  近日,记者来到池州市东至县张溪镇“蜂蜜村”——长畈村,只见漫山遍野的金银花、槐花、栀子花等山花正艳,群蜂“嗡嗡”地飞舞其间,农户房前屋后、林间地头大大小小的蜂箱鳞次栉比......微风徐来,花香、蜜香沁人心脾。

  “今年蜂箱增加到200多个,预计收割蜂蜜700公斤以上,收入8万多元。”72岁的脱贫户裴小白开心道,“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让我和老伴坐家里就能赚大钱。”

裴小白夫妇向记者展示蜂蜜

  长畈村山多地少,森林覆盖率90%以上,这里常年山花烂漫、泉水潺潺。丰富的野生蜜源、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最适宜土蜂养殖,酿出的蜂蜜更是清香浓稠、甘甜纯正。可是,大山的贫穷“限制”了发展的“想象”,该村不但集体经济“空壳”,而且村民守着“蜜矿”却吃着“苦饭”——年轻人外出谋生,留守群体无钱可赚!

朱银龙走访蜜蜂养殖户

  2021年,长畈村被定位乡村振兴重点推进村,省委组织部选派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党委委员朱银龙到该村任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初来时,朱银龙看到了村里的“穷”,也发现了“蜜矿”:土蜂环境适应能力强,蜂蜜产量高,养殖成本低,稍有劳动力就可以管护,为啥不打造“空中”产业?经过走访调研,他发现“销售难”是村民最大的顾虑。

  一番谋划后,朱银龙和村干部上户动员养蜂“大户”、贫困户发展蜂产业,并承诺:你包产,我包销,前提是:质量保证,绝不掺假。吃了“定心丸”,部分村民开始制作蜂箱,到山林间接蜂、分蜂,保持蜜蜂的野性成长环境,以酿出更多原生态的成熟蜜。

游客:看,这才是真正的土蜂蜜!

  蜂蜜收割后,朱银龙的包里总是携带一瓶蜂蜜,“逢人”就推销。“去年全村产蜂蜜1500公斤,通过消费扶贫、企业福利及朋友圈等渠道,目前已所剩无几,销售额达18万元。”朱银龙说,今年全村发展蜜蜂养殖户40余户,其中脱贫户20户,共养殖560余箱,预计年产蜂蜜2000多公斤,产值近30万元。

  如何把蜂蜜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全村致富!

  “我们谋划以‘党建+合作社+蜂农’的利益联结模式,标准化、规模化、有机化发展蜂蜜产业。”朱银龙说,依托张溪镇青年返乡电商产业园、胜利镇蜂蜜产业园,融入大健康产业,促进蜂蜜产业融合和蜂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养蜂综合经济效益,打造“长畈”蜂蜜品牌。

游客:我为长畈蜂蜜代言!

  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多元发展。如今的长畈村,不仅蜂蜜、黑木耳、野生茶、竹笋、皖南土鸡等已经成为特色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而且人居环境、村容村貌也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小康生活在眼前,幸福日子比蜜甜......”专注于蜂箱管理的裴小白,又哼唱起自编的歌谣。

编辑: 褚云梅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体育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 版权中心 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