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振兴:盘活“山水田”走好“振兴路”

安徽日报  孙凯华 司舜 何小兵    阅读 

20210916000547a.jpgB001.jpg

  宿松山水公园全景。通讯员 何小兵 摄

  宿松县地处皖西南门户,北傍大别山,南临长江。该县拥有丰富的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可养水面达84万亩,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活“山水田”文章,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油茶种植面积达15万亩,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13万亩,推动油茶、葡萄、小龙虾等特色种养产业规模化、优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山上建起“绿色银行”

  九月的大别山,群峰翠绿、风光旖旎,令人赏心悦目。地处大别山余脉的宿松县二郎镇界岭村,山坡上是一大片油茶园,再过一个月,这里的油茶树将开满白色的茶花,枝头挂满红色的果实。这是该村15000亩油茶基地,进入丰产期的油茶树每亩最高可产3000斤油茶果。

  油茶收成好,茶农笑开了花。 “我县将油茶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的龙头产业和特色产业予以支持,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林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鼓励引导油茶产业有序、规范、健康运行。”该县林业局副局长黄松友说。一棵棵油茶树托起了群众的致富梦,该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奖补,从基地建设、精深加工、质量控制、品牌建设、产品营销、产品宣传与油茶文化培育等六个方面予以支持。

  目前,该县有150家油茶专业合作社、11家省级龙头企业,有11个乡镇的油茶产业基地规模均超过5000亩,油茶产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018年,农民企业家吴伍兵返乡创业,建成我国第一条“水法”油茶籽油生产线,“龙成一号”油茶籽油获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宣传片在央视播出。该县长铺镇横山村农家女余春枝流转荒山栽种油茶近5000亩,成立新神农生态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称号。

  对这些世代居住在山区的农民来说,荒山绿了,产业活了,“钱袋子”鼓了。昔日的“巴茅山”变成了“花果山”或连片茶园,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山区群众从此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路”。傍晚时分,站在茶山上远眺,在油茶基地务工的村民正陆续回家,山下的村落已炊烟袅袅。夕阳下,这幅恬静的乡村美景,正是小康社会的“美丽注脚”。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湖边兴起“稻虾连作”

  宿松拥有广阔的水面,黄湖、泊湖、大官湖、龙感湖四大湖泊相连,串起两岸如画的乡村。“靠水不吃水”,沿湖村民不再以“捕鱼为生”,网箱养鱼拆除了,渔民上岸了,在大湖边建起了一块又一块稻虾种养示范基地,湖边的稻田实施“稻虾共养”,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每到小龙虾捕获季节,在洲头乡下夹村璩营组“稻虾连作”种养基地,一眼望不到边的虾田里,工人们收网、取虾、搬运、装载,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洲头乡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改造沿湖低洼耕地,发展稻虾连作生态农业,转变了当地农业发展方式。2018年6月,致富能人龚国安投资500万元,从下夹村400多户农民手中流转1380亩耕地,全部改造成70多块水田,修建排水、引水设施,建成该乡最大的“稻虾连作”种养基地。 “稻虾连作”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去年,该基地共出产龙虾13.8万公斤,总产值达276万元,纯收入130万元;生产稻谷69万公斤,总产值179.4万元,纯收入140万元。两项纯收入达270万元,比种植传统的黄豆、棉花、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的经济效益高多了。2020年,该基地向当地农户支付土地租金和务工工资累计130余万元。

  “每年6月中旬,龙虾捕捞结束,我们就开始插秧种田。 10月底水稻收割后,再上水育虾苗。龙虾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不用施化肥,稻米的品质得以提高;稻田里的微生物、害虫为小龙虾提供养料,产出的小龙虾又大又肥,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如此一来,真正实现一田双收。 ”谈起“稻虾连作”种养模式的好处,龚国安兴奋地说。

  洲头乡利用在下夹村发展 “稻虾连作”积累的丰富经验,结合当地水系发达、土地平整的优势,通过培育“稻虾连作”种养大户,大力发展“稻虾连作”产业,助力生态农业发展。该乡共培育发展100亩以上的 “稻虾连作”种养大户17家,“稻虾连作”种养总面积达1.6万亩。2020年,洲头乡共出产龙虾200万公斤、稻谷750万公斤,总产值达5950万元,“稻虾连作”成为当地农业支柱性产业。

  目前,该县共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多家,农村土地流转率达55%,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3.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6%,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农村基础设施、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荒滩架起“渔光互补”

  在湖区与山区之间的田畈区,在一些沿湖的滩涂和荒滩上,采取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科学开发、综合利用”模式,在光伏发电板下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植芝麻、花生等农作物。“渔光互补”利用太阳能发电,既能产生绿色环保的光伏电力,又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2020年8月,该县高岭乡采用“政府+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利用白石圩内闲置的荒滩资源,建设“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开发绿色新能源,发展特色种养业。该项目占地2200亩,第一期工程共建光伏板7434组串,已完工且并网发电,第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该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00兆瓦,投入运行后年均发电量1.2万千瓦时,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和农户共增收140万元。

  “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的兴建,为高岭乡数百户村民带来了实惠。 “光伏电站建设工地吸纳周边不少村民在此务工,长期在这儿施工作业的外地工人有200余人,也带动当地餐饮、机械、运输等行业发展。”青云村村民唐开来说,光伏电站投入运行后,还能为当地政府增加税收。

  在水上安装太阳能发电板,“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实现 “上可发电、下可养鱼”,形成“一种资源、两个产业”的集约发展模式。该乡将充分发挥“渔光互补”项目优势,大力发展“光伏+鱼类养殖+水生蔬菜种植”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让光伏产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盘活了荒滩荒地资源,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渔光互补’项目既盘活了荒滩资源,又开辟了无劳动能力群众增收的新模式,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了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高岭乡党委书记祝志斌说。

  今年8月,宿松县还与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光伏电站及配套产业项目签约仪式。该项目采用“风光储+乡村振兴”模式,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约1000MW光伏(风)电站以及规划源网荷储一体化基地,其中仅配套建设的产业项目投资额约13亿元。

  “通过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我县将加快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油茶、茶叶、果蔬、优质粮油、特色畜禽、健康水产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强镇。 ”宿松县副县长朱元松说。

编辑: 黄曼曼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体育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 版权中心 辟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