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第一股”融通“钢铁血脉”

安徽日报  贾克帅    阅读 

  1953年9月16日18时5分,马鞍山铁厂2号高炉顺利流出了第一炉铁水,改变了华东地区有矿无铁的历史。(资料照片)

  高炉之于钢铁企业,无疑是“工业重器”。

  矗立在中国宝武马钢股份炼铁总厂的2500立方米一号钢炉已经服役27年,历经风雨。但在马钢人眼中,它一直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号钢炉得以建成,离不开20多年前那场股份制改革及“中国钢铁第一股”的诞生。

  马钢由矿而生,马鞍山市因钢设市。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来视察时指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

  经历了在荒芜之地结棚为营、风餐露宿的艰苦创业,我国第一座火车轮箍厂、第一套高速线材轧机、第一条热轧H型钢生产线等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项目纷纷落成。

  党的十四大以前,马钢200万吨钢铁配套规模基本形成,但钢铁事业开拓者深知,仅靠过去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迈向400万吨配套生产规模几乎无法实现。

  1992年春天,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全国掀起了大发展的热潮。一时间,“股份制”成为热词。马钢这样的钢铁企业首次面临要不要股份制改造、如何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问题,为此,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及马钢上下召开了一个个会议,进行了一次次讨论。

  时任马钢经理王秀智率队赴上海学习考察,又选派时任马钢副经理杭永益等人去北京,参加中港股份制研讨班学习。1992年9月,经批准,马钢登上了全国首批9家股份制规范化试点的头班车。

  作为国内钢铁行业第一家准备上市的股份制规范化试点单位,马钢股份制改制实际上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

  1993年2月26日,省政府专题研究通过了马钢股份制改革方案及其6项重大政策。伴随着一个个国家文件的下达,马钢股份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年过花甲的马钢股份公司原董秘室主任胡顺良,亲历了马钢改制上市部分过程。他回忆说,马钢股份制改制包括重组分立、选择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境内外发行股票、沪港两地上市交易等,涉及一系列政策法规,还包括企业内部人员、机构、资产分立、资产评估、审计等,涉及好几万职工,工作千头万绪。为此,马钢成立了改制工作组,按照既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又要同国际市场接轨;既要符合中国的法律要求,又要符合在境外上市所在地区的上市规范;既要同国际惯例接轨,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要求,开展改制工作。

  1993年9月20日,马钢成功实施股份制改制,马鞍山钢铁公司另立为马钢总公司和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打下了基础。

  马钢股份公司组成三个推介团,赴世界三大金融中心纽约、伦敦、香港以及法国、加拿大、瑞士、荷兰、新加坡等地进行全球推介。1993年11月3日,马钢H股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1994年1月6日,马钢A股在上海证交所成功挂牌上市。

  “中国钢铁第一股”不仅名扬国内,还被英国伦敦《国际金融评论》评选为1993年度全球新兴股票市场最成功的上市公司,马钢由此开创了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成功实现股份制改制的先例。

  “马钢通过登陆H股和A股市场,总共筹集的资金折合人民币超过64亿元。”胡顺良说,“钢铁第一股”融通了资本,马钢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了雄厚的资金基础。1994年4月,马钢有史以来最大的现代化建设工程2500立方米高炉及现代化料场、300平方米烧结机和热电厂建成投产,马钢年产生铁能力由200万吨登上400万吨新台阶。一步跨越了几十年的历程,进入大型化、现代化钢铁企业行列。

  “中国钢铁第一股”释放的改革动力,推动着马钢在发展道路上迎来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20多年后的今天,马钢发展成为具备2000万吨钢配套生产规模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国际上市公司,炼铁装备全部实现大型化、现代化。

  2019年9月19日,安徽省国资委和中国宝武签订了《关于重组马钢集团相关事宜的实施协议》,中国宝武持股51%,安徽省国资委持股49%,马钢集团成为中国宝武控股子公司。

  联合重组以来,马钢集团有序推进专业化整合,着力构建“钢铁制造产业”+“轨道交通材料及装备、金属资源回收加工综合利用、冶金装备(备件)制造、设备远程运维、特种冶金材料、装配式建筑、矿产资源、长三角数据中心”的“1+8”产业布局,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编辑: 郁春晖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头条 政情 社会 时局 生活 图片 视频 好人 专题 执行 评论 版权 原创 地方 教育 汽车 旅游 徽商 发布会 体育 城建 安徽号 乡村振兴 科技 English 版权中心 辟谣平台